<h1>第114章</h1>
“无需为朕担忧。”
一个孝文王而已,随随便便就能忽悠了。
范雎能哄得昭襄王言听计从,他自然也能引得孝文王拜服。哪怕有些时候孝文王不听他的,也不至于会到让他受委屈的地步。
始皇对儿子说:
“不是还有你这个太子在?有你在,朕如何能受委屈?”
阿苏第一时间就会为阿父找回场子。
扶苏这才勉勉强强答应下来:
“好吧,我再看看。”
又过了几个月,孝文王突然召秦正入宫一叙。
客卿是个相对自由的官职,没有很多固定要处理的事务。大部分时候,就是上朝听政,像个谋士那般,帮忙出出主意。
如果秦王分派下了其他职责,也可以前去府衙处理。不过始皇身上没什么要务,毕竟大秦目前并不缺少处理杂事的人手。
今日孝文王叫始皇过来,是为了一件事。
孝文王说道:
“最近从山东来了一位极富辩才的智谋之士,名叫蔡泽。寡人听闻他自负才能,曾扬言自己不比应侯差。今日特意邀他入宫一叙,试试他的本事,便请你来一同见见。”
这里的山东,并非齐鲁之地的意思,而是说函谷关外的东部地区。
蔡泽实则是燕国人。
始皇记得蔡泽。
此人接替范雎做了秦国相邦之后,没几个月被人恶语中伤。于是干脆推辞了相印,只做个闲散的“纲成君”,这是昭襄王赐给他的封号。
之后的十数年他都居住在秦地,曾经献计离间魏王和信陵君的关系。后来始皇掌权时,也曾派他出使燕国。
蔡泽的本事,始皇是了解的。
这人颇有计谋,口才也不错,只是不怎么擅长应对朝堂倾轧,是个纵横家型的人才。
始皇便道:
“朕也曾听闻过蔡泽之名,大王如今有意令我大秦休养生息,正需要这般善辩的臣下。各国这些年因种种缘故与大秦结下了不少仇怨,可令其出使各国,修复关系。”
韩王合纵的事情提醒了孝文王,不是大秦想休战,各国就会配合的。大秦不主动发兵,也有的是别人会上门找打。
——虽然韩王发兵主要是扶苏先撩者贱的缘故。
但话又说回来,扶苏手贱这才一次,之前昭襄王手贱的次数可数不清。仇怨摆在那里,孝文王总不会以为别人都忘了,不会找机会打回来。
不说别人,南边的楚国就很蠢蠢欲动。
楚考烈王是个很有野心的楚王,之前要不是因为韩王拉起的队伍太弱,他早就兴致勃勃加入联盟一起攻秦了。
所以当务之急,确实是要说服各国和秦重修旧好,给大秦喘息的机会。
目前韩国已经乖顺下来,听从孝文王的意思把郑国打包送了过来。
郑国渠的修建目前正在商议阶段,到底修多大、怎么修,都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决定的。郑国自己也要走访关中,才能确定施工方案。
那么不安分的,就剩下其他几国了。
始皇准备让蔡泽先代替尉缭,出去贿赂各国高官。蔡泽这人口才是真的好,放在秦地当丞相也当不了几个月,还不如送出去发光发热。
至于怎么让刚刚入秦的蔡泽忠心办事,而不是拿钱跑路,这就要看始皇和孝文王的本事了。
宫外。
扶苏正趁着大阿父不在,带着小阿父出去闯祸。
父子俩做贼似的,偷偷从宅邸中溜了出来。他们也没准备走远,就打算去不远处上卿蒙骜的府里,看看幼年的蒙恬和蒙毅。
扶苏和公子政说:
“蒙恬可是阿父你的心腹爱将,蒙毅也是阿父你最信赖的丞相。蒙家双子忠心不二,阿父可要早点把他们收入麾下。”
公子政认真点头:
“阿苏你放心,我会的。”
扶苏又说:
“现在蒙恬应该和阿父你差不多大,蒙毅的话,估计还是个没断奶的小娃娃。我们趁着他们还小过去多看两眼,说不定可以见到他们丢人的样子。”
公子政脑袋上冒出一个问号:
“为什么要看他们丢人的模样?”
扶苏就忽悠他:
“只有关系极好的友人,才会互相知道对方小时候的糗事。等以后他们长大了,阿父拿这个和他们闲聊,他们一定会很与有荣焉的。”
那可是堂堂始皇帝,他还记得你小时候尿床的往事,你不应该感到荣幸吗?换了旁人,陛下才懒得记他干过什么呢!
公子政觉得哪里不对:
“我是君,他是臣,我们不算友人吧?况且你也说的是彼此,但你分明只想让我记下他们的糗事,没想告诉他们我的事情。”
扶苏的逻辑很完美:
“正是因为阿父和他们有君臣之别,才不能让他们知晓阿父的童年糗事啊!但是阿父知道他们的就没关系了,而且谁规定君臣之间不能有友谊的?”
他的阿父当然不能没朋友,反正蒙家兄弟又不会因为这段友谊就膨胀起来,不再恪守臣子本分。
扶苏思来想去,还是觉得找他俩当朋友最适合小阿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