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279章</h1>
兄终弟及实在是个扰乱朝纲的制度,直接导致很多支脉也成为了主宗,享有优先级的继承权。
本来皇帝只用防备同父兄弟即可,现在好了,叔伯家、甚至是叔祖家的一大波亲戚都得防备。
之前宋金大战,文臣们都没什么用武之地。
现在换成了政斗,众人总算可以发挥余热了。今天挑拨一下这个,明天暗示一下那个。
上京都快被包围了,想往里头安插细作简直易如反掌。城中风向一日一变,本来就火气旺盛的几家越发相看相厌。
武将们配合地做出疲软之态,好像之前的追击消耗太大,短期内宋人真的没有余力再打过来了。
起初金国还将信将疑,时间长了他们就放心了。没有外患,越发专心地夺起权来。
始皇翻着奏报说:
“阿骨打的嫡长子死了,金太宗的还活着。唐括皇后和她的长子不会甘心把皇位拱手让人,但她心里清楚,完颜宗磐很难在夺位中取胜。”
扶苏赞同道:
“所以她会拖延时间,借口金太宗只是昏迷了,还未死亡,不肯换人登基。”
长公子微微摇头:
“昏迷的国君如何还能服众?金太宗又非金太祖,没有足够的威慑力。”
始皇便考教儿子:
“若你们是完颜宗磐,你们会如何行事?”
长公子微愣。
他第一次应对这样的考教,他爹以前遇到事情就直接自己做决定了。既不会耐心教导儿子,也懒得和儿子废话那么多。
在嬴政看来,这么简单的东西,朕的儿子不是应该一看就会吗?还需要教?滚回去自己反思。
扶苏却已经习以为常地回答起来:
“我刚刚已经说了啊,用拖延法。金太宗还活着,所以现在不能换皇帝。但是可以立个临时的继承人,代太宗监国。”
正好金国不爱立太子,喜欢搞什么谙班勃极烈。
这个职位是高级官员,负责统治国家。名义上,这人不是太子,但又拥有监国的大权。
这就很适合现在拿出来搪塞他们。
回头想废对方时,一句“谙班勃极烈又不是太子”,就能占据先机。
完颜宗磐还是聪明的话,最好不要展露出自己的野心。敌人太多也太强,和他们对上没有好处。
放眼望去,敌人全是太祖一脉的。和他们对着干,他们绝对会先联手弄死你这个外人。
倒不如做出完全无心皇位的姿态,积极端水,不插手他们的争夺。谁当上谙班勃极烈就支持谁,只认职位不认人,暗示大家无论你们谁上位我都会是个最好的臣子。
等太祖一脉掐得你死我活不剩几个,再动手收拾掉他们。
毕竟阿骨打才死没几年,金太宗在朝中也没有积累到足够的势力,能支持儿子打压下所有太祖之子。朝中老人还是怀念阿骨打的,自然会更偏向阿骨打之子。
不等他们自相残杀到残局,你还想上位?想什么美事呢。
扶苏其实不太理解:
“阿骨打怎么把皇位传给弟弟了?”
当时金太宗也都四十多快五十了,而他的嫡长子还活着。嫡长子又不是什么幼子,那会儿他儿子都出生五年了。
金国皇位更替也就是三年前的事情,离得不远。
始皇回忆了一下:
“嫡长子似乎是在1121年时,于战争中受了伤。三年后死去,当时金太宗继位刚一年。”
记载是这样的,看起来好像是因为受伤的缘故缠绵病榻,所以阿骨打只能被迫放弃儿子。毕竟那会儿辽国危在旦夕,灭辽大业不能因此耽搁。
但是,什么伤缠绵病榻了三年才死?还恰好在金太宗继位之后没多久就死了?
这人伤的时机很恰好,死的时机更恰好。阿骨打死的时候成年儿子不少,偏找个老头继位,说没点猫腻真的很难让人相信。
说起来,宋太祖也是死的时候有成年儿子,结果皇位到了弟弟手里。
嬴政冷笑一声:
“兄终弟及,蛮人习俗。”
这种继承方式最早出自北方游牧族群,而且是非常早期的继承方式。中原其实也出现过,是在周朝之前。
周以后,因为殷商苦其久矣,就被摒弃了。诸侯国里也只有少数几国会如此行事,比如宋国,而宋国是很出名的殷商后人。
中原各国乃至中原王朝,一向都是非常鄙夷这种继承方式的。
因为许多北方族群在兄终弟及的同时,继承的不仅有首领之位,甚至还有他们的妻妾等,显得十分野蛮。
大部分王朝即便出现了兄终弟及,也不是明文列入继承原则中的,而是由于政变才导致的意外情况。
像宋太宗那样堂而皇之地对外宣称自家就是要搞兄终弟及,在嬴政等皇帝看来堪称脑残。
他也就是运气好,宋太祖一脉没出现什么狠人。不然压根等不到宋真宗上位,就得有人拿这个发动政变,重新把皇位抢回去。
扶苏托腮想了想:
“赵光义运气是挺不错的,不然高梁河之战还能叫他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