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没能发现虎符丢了,不是因为赵王迟钝。而是之前开战时虎符拿出去调遣军队了,落在了使臣手中,一直没还给赵王。
所以赵王压根没办法去确认虎符的下落,也不可能知道虎符丢没丢。
啊这……
四国战场正是收尾阶段,各国军队都还没回去找大王复命,虎符当然还在军中。
虎符这东西是一地一符的,每支军队有单独的一对虎符,只能调动指定的军队。丢的这个可能正是如今在战场上的那支,其他军队的还在赵王手里。
平时使用时,君王会让使臣拿着对应的虎符去找某个军队。虎符合上之后,就可调动大军,直到战争结束。
乐毅缓缓分析:
“虎符或许在使臣手里,失窃后使臣不敢声张,正在暗中寻找。也或许在主将手中,主将忙于战事,且不知道虎符失窃的消息。”
但看拿到手的只有半个虎符,前者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毕竟在主将手里的话,应该是合并的整个虎符才对。
燕昭王脸一垮:
“秦王坑我!”
只有半个虎符管什么用?赵国主将肯定知道虎符应该在使臣手中,而不是其他人手里。他们派去的人即便拿着虎符,也很难说动主将按照他们的心意行事。
毕竟只认虎符不认人的是底层小将,主将还是有脑子的。除非使臣没来过,这个时候你假装成使臣带着虎符前来,主将才会不带怀疑地跟你走。
军中都有个使臣了,你再拿着东西上门,明摆了你是小偷。
燕昭王就说秦王怎么那么大方,有赵国的虎符自己不用,送来给他。敢情是个难用的鸡肋,顺手丢给他做人情了,还能吓唬他一下。
燕昭王不得不承认,他确实被吓到了。
拿到虎符的第一时间,燕昭王就跑回去数了一遍,确认自家的虎符都还在,没有丢失。
一直旁听的其他臣子提议:
“不如将虎符送还给赵王,换取赵国的让利?”
燕昭王直接否决了:
“不成!”
那样他就亏大了。
秦王让人送这个东西过来的时候,虽没明说,可其实就是要燕国看着办。如果燕国给秦国的好处不够,秦王不会善罢甘休。
自己转手将东西还给赵王,赵王可不会补上燕国这部分损失。
毕竟弄丢东西的是使臣又不是赵王,即便对外宣扬出去,再换一套虎符,丢的也不是赵王的脸。所以燕国倘若狮子大开口,赵王是宁愿换虎符也不会同意的。
还是得想个办法让虎符发挥作用。
苏秦想了想:
“那就拿捏住那名使臣。”
弄丢了虎符是大罪,赵王不会放过他的。趁机将他劝说过来投效燕国,然后叫他配合燕国行事。
使者没换人,虎符也是实打实的,就可以骗得赵国大军按他们的想法行动了。
不过燕赵有过盟书,燕国不能直接摆明车马告诉赵国,这件事是燕国做的。好在虎符本就是秦国窃取后送给的燕国,直接甩锅给秦国正正好合适。
苏秦打完算盘之后就去安排了。
他让使臣下达了新的“赵王命令”,说是要大军继续追击齐国军队。等暴露出窃符者为秦人后,齐国必然对秦国心生芥蒂。
而赵王也不会怀疑,谁让他们秦赵关系一向糟糕呢,赵王只会觉得秦国肯定做得出来这种事。
燕昭王高兴地夸赞:
“相邦此计一箭三雕啊!”
直接把三国坑进去了。
而且等秦赵打起来,说不定秦国就顾不上燕国了,可以赖掉要给秦国的好处。
燕昭王心情愉悦地回去找后宫美人了,找完美人又招方士觐见。
作为史上出名的寻仙问道爱好者,经历过时空错乱一事后,燕昭王越发笃信仙神。听闻方士要出海寻仙,眼也不眨地批下了大量钱财,作为出海的资费。
等做完这些,燕昭王还是有点不安。
他回去又把自家的虎符数了一遍,发现数量是对的,这才松一口气。
果然,赵国被窃的虎符是使臣弄丢的。王宫里还是很安全的,无需如此担忧。
可惜数虎符的燕昭王并没有把盟书也数一遍,如果他去数的话,可能就安心不下来了。
齐国。
管仲提起方士的事情:
“燕昭王笃信方士的消息来源可靠,臣已安排了不少方士入燕。有几个近日频频传来佳信,骗取了燕昭王许多钱财。”
齐王对自家相父的赚钱本事很信任,闻言点点头,还道可惜其他几位国君不怎么信这个。
不然就可以多国捞钱了。
经历过鲁国一事后,齐王深知钱财经济对国家的影响。他巴不得各国为了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把钱花光,国库空虚的敌人可比国库充盈的敌人好对付多了。
齐王举一反三:
“虽然其他诸侯此前没有这方面的事迹,然有天外人出现后,说不准就有谁变得笃信方士了。不如再多派一些人去各国,看看能否游说君王们花钱寻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