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325章</h1>
1、秦王政,注定一统天下。
2、老天爷把优秀君主放在一起,要磨砺出一个最厉害的君主。
两条相加可得什么?
庶民振振有词地回答:
“老天爷这是给秦王送磨刀石呢!”
肯定是秦王以前的对手太没用了,老天爷觉得这样磨练还不够。所以给他额外送了一堆更厉害的,这样就能把他打磨得更加锋利。
接触过玩家们的庶民顺利接受了“送经验”这个说法。
在玩家口中,这就叫送经验。
谣言从楚国和赵国往外扩散,迟早会扩散到其他国家。暂且不知那些国君听闻后对于“你们都是秦王的垫脚石”这种说辞会有什么反应。
扶苏的目的反正是达成了。
闲得没事传这种谣言,自然是为了大一统后庶民能更快接受自己成为秦人的转变。
打天下不难,打完天下后归拢人心比较麻烦。现在先铺垫好,后头就能事半功倍。
各国完全不知道秦国表面打商战,私底下真正想打的是舆论战。除却楚赵两国在提防商战外,燕国魏国等也开始提防起来。
毕竟他们是正经答应了管仲的通商请求的,如今齐国商队正在国土中混迹。管仲都让赵楚吃了大苦头了,难免不会也对他们下手。
几国在重点防备齐国商队的同时,也没忘了顺道防备一下秦国商队。到底有个范蠡杵在那里,秦国也不是完全安全。
范蠡发现:
“臣就是太子殿下的挡箭牌吧?”
扶苏微笑:
“没办法,父亲太关注孤的安危了,生怕孤遇到一点危险。”
所以需要一个挡箭牌来拉仇恨。
范蠡:……
为什么这个话题也能被太子扯到秀宠爱上头去?
言归正传,范蠡提供了通商后在几国打探来的详细信息。
大型商队进入城池之后能做的事情太多了。
首先,他们人多。人多就可以干很多事情,比如分散开去打听消息,效率极高。
其次,他们有货。带着货物四处晃悠,不会引起其他人的警惕,别人哪里知道你卖货只是为了打听消息做的掩护呢。
最后,他们巨富。经商哪有不用钱和官员打通关系的,东周时期多的是收受贿赂的情况,而拿了贿赂的官员能透的口风那可就太多了。
范蠡借口为了商队能顺利经营,拿钱买通了不少大小官吏。这种操作很正常,大家都是这么干的。
但别人给钱真是为了经营不被卡,范蠡却额外多给了些钱。
一时打探各地的新政策新动向,说经商就得得知这些,才好提前确定哪些商品接下来一段时间紧俏好卖。说得头头是道,把不懂经商的官吏忽悠得晕头转向。
一时又打探各地的人口收入,说得知道顾客的基本情况。他们手头有多钱,城中特别有钱的、一般有钱的、不怎么有钱的都有多少人,才能针对性定价。
东周时期哪有那么详细精准的商业操作,什么客户定位、政策风向这些,好些人听都没听说过。
可这些事情又确实是和经商相关的,能混到大商人这个级别的,哪怕以前没总结出这些规律,实操时本身也会关注这些。
如今范蠡拿着资料回来向君上报告。
他对始皇说道:
“魏国都城大梁有人口……其中大小贵族名单……还有一些寻常富户……这些是庶民的大概数量,其中男女老少各有多少都有估算……”
为了不引起怀疑,范蠡派了不同的人接洽不同的官吏。每人只问一点,最后拼凑出了现在的数据表格。
担心官吏说谎,有些问题还找不同的人分别问过。最后对比一下,挑选出更合理的数据。
始皇一一翻看完:
“只怕魏王手中都没有这么详尽的数据。”
魏王顶多关心一下人口户数是多少,其中壮年男丁有多少。其他的细节数据不一定会在意,但范蠡都去打听到了。
魏国官吏问起,他就说有些商品是针对某一群体的,所以要问清楚。而他打听的又不是什么军队有多少人这种,数据的机密程度不高,费点心思就能弄清楚。
扶苏迅速帮忙心算:
“魏国能拿出的军队数量,至多应该就是……”
他给出了好几个数值。
正常士兵是多少,实在不够之后,年纪稍大和稍小的男丁加入其中能有多少。还有轻微残疾的有多少,壮年女子也有一定的战斗力,不排除狗急跳墙后会拉女子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