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桓愿意割地称臣,愿意交出财帛,可他也得顾忌城中无数脊梁骨还在的文人学子们,只能硬着头皮不允伯侄条件,派人继续去谈判。
事实上,完颜宗翰比赵桓还着急,因为多日来攻城的同时,他派遣兀术和希尹分兵去攻打周围的京畿诸县,战果不好,要塞均未攻下,不能阻断宋勤王之师的道路,他的处境和赵桓一样危险。
当赵芫从亳州离开时,种师道、姚友仲已分别带领泾原路、秦凤路军队抵达距金军十数里外的州县,范琼率领万骑于京东而来,统制官马忠于京西募厢兵抵达。勤王军的到来,逼得完颜宗翰不得不召回完颜兀术和完颜希尹,收缩阵地,增垒自卫。
按理说这个时候,优势在大宋手中,金西路军被拖在太行山另一边,而东路军如今孤军深入中原腹地,情势看起来太简单不过,只要操作得当,正面打败金军不是问题。
可赵桓却再次动用起了他那不好使的小脑筋,驳回李纲将军队统一交给种师道指挥的请求,反而另外设置宣抚使司,对军队进行分权,城内军队、城外军队不相统属、互不联合。在这个时候,依然惧怕着兵权旁落,依然使用他那拙劣的分而治之的权谋手段,竟一时间叫人分不清他到底是蠢笨不堪抑或聪明过了头。
这回没有姚平仲‘夜扣金营,生擒宗望’的失败干扰信心,种师道提出主动出击,分兵进攻金营,而每日派数千人扰之,届时金军定然撑不过十数日,自行退去。但赵桓和李邦彦等人依旧不允,他们觉得既然现在我军占优势,就应该趁此机会促成和谈,金军这一回肯定能同意退兵。
按照常人的思维来看,这不就是脑瘫吗。但在赵桓与李邦彦他们看来,这是将危险将至最低的好办法,现在敌人大军就矗在家门口,万一种师道的计划失败了,他们岂不是要再次深陷之前的险境?还不如趁此机会,赶紧议和,先将金军打发走才是正事。
完颜宗翰想不到,还有这等好事,他以为大宋的勤王军抵达,必会与己方来几场生死大战,都做好了不敌之时尽力撤军的计划。结果赵宋的官家竟然派人来和谈了。
割燕云六州地,割河北三镇地,赔款减半,交付肃王李枢给金军为人质。
收到如此条约的完颜宗翰乐不可支,在各路勤王大军的虎视眈眈下迅速拔营回撤。
李纲等人痛心疾首,可又毫无办法。
种师道上书,应当监视金军出境,并在路上择机会进攻金军,被主降派的宰执们痛斥,强令勤王大军不许追击。
金军渡过黄河后,东京城解除戒严,朝廷上下怡然,远逃至镇江的赵佶听到消息大喜过望连忙日夜兼程赶路回到东京城来。
赵芫在金陵亦收到了金军撤退的‘好消息’,于此同时下达的皇令还包括‘天下太平,各路勤王军停止救援,各归本路’的命令。
四川、福建、广南东路、荆湖南路、北路、京西各州郡还在路上的勤王军于是就地解散,各自回归州县。
金东路军还未撤出大宋境内,金西路军仍在围攻太原,就着急解散集结的军队,还在努力招兵买马的赵芫脑子都懵了一瞬,赵桓什么意思?难道作为皇帝的赵桓其实已经私通外敌了?靖康之难,其实是赵桓通敌叛国导致的?
用脚指头思考一下,也知道此时更应该加强防御,甚至主动出击,除了通敌叛国实在想不出自废武功的理由。
赵芫对靖康中发生的战役并没有具体的记忆,是以并不知晓,她一瞬间最离谱的猜测恰恰是正确答案。..
若她知晓,靖康中赵桓不仅签下丧权辱国出卖百姓的条约,还在金东路军第一次假意议和撤退时,不准武将们备边御敌、防范金人的话,赵芫恐怕不会给他去金国享福的机会,直接在路上截杀掉,就当做殉国死在金军手里头了。
既然赵桓已经祭出了如此脑瘫的操作,金军没有理由不掉头反攻,而且这一次没有各路勤王军,危险更胜从前。
吴俞来报,通过收购周边州县的马匹和物资,军队已经整编完毕,赵芫立即下令军队开拔,急行军东京城。同时分别向回归各路的种师道、姚友仲发出信函,请其务必不要解除军备。如此,在东京城被攻破时,才能第一时间追击金军,将臣民与财帛抢夺回来。
她不知道种师道等人会不会听从一个十二三岁的戴罪帝姬的命令,可也只能做到这一步。
此时此刻,赵芫无比冷酷地想,长痛不如短痛,二圣还是快快北狩的好!
第57章 赵桓:看我天兵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