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13章</h1>
李隆基心里的担子卸下几分,他可以知道准确的时间点了,他可以在那什么安史之乱发生之前,就将危机的苗头扼制住!
李隆基期待的搓搓手,在评论区发言:“安史之乱于何年发生?”
很快有刚看完视频的热心人回复。
【肥宅快乐水:百度了一下,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
【糯叽叽麻团:说到安史之乱我就生气啊,李隆基听信宦官谗言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
【奥利奥麻薯:杀完之后,无人可用,可怜哥舒翰,一把年纪还中风了都要帮他守潼关。】
【泡面要加西红柿:你猜怎么着,奸臣杨国忠想除掉哥舒翰,撺掇李隆基,李隆基又信了谗言。】
【饿到吃键盘:然后潼关就失守了,李隆基就逃了。】
此时的李隆基只觉得脸火辣辣的疼。
“听信谗言。”
“又信了谗言。”
刚刚振臂一呼之言犹在耳畔。
“朕并非那等胆小鼠辈!”
“所谓弃城逃跑或许可以称之为战略转移。”
“无人知道当时之情景,无人知晓当时之危机。”
“这或许是朕计划一环也未可知。”
嗯,也未可知。
【作者有话要说】
尝试存稿……
第11章 (后续) 罪魁祸首是你!
天幕之上,评论还在幽幽弹出。
【逃跑受罪了才想到若是姚崇在就好了,那会儿姚崇都死了三十几年了。】
【姚崇在也没有用,难听的话他是一句都不听。】
【杨国忠说话好听,他听杨国忠的。】
【亲小人,远贤臣,他活该。】
活该。
他活该。
李隆基感觉到周围视线如刀,快要将他戳成筛子了。
不不不,不可如此,他得再向天幕问点儿什么。
以此来挽回两次听信谗言之过。
根据天幕说的
李隆基慌张极了:“李隆基的功绩呢?他有哪些功绩呢?”
天幕来自未来,不可能单单只知道他的丑事吧?
快啊,快来一个人夸夸朕呐!
天幕提示。
【评论失败。】
【未实名认证者每日仅可发布一条评论,请用身份证完成认证。】
这下李隆基彻底慌了。
他不能向天幕继续提问了。
身份证是何物?后世之物?
他没有啊。
这并不是让他更绝望的,更绝望的是,天幕的光亮在渐渐淡褪。
堆积的阴云逐渐散开,天又逐渐恢复了正常的模样。
天幕,消失了。
“天幕消失了?”
“神迹不在了。”
“如此说来,这天幕降临的确是为了给我们一个警醒。”
百官之中无人再讨论先前的天幕上的话。
但刚刚天幕之言,他们都记在了心里。
“听信谗言。”
“又信了谗言。”
“亲小人,远贤臣。”
作为臣子,对他们而言,有什么比侍奉一个听信谗言的君主更为可怕的呢?
听信谗言意味着,奸臣当道。
上至皇帝心中没有天下庶民,下至县官心中没有百姓疾苦。
一心为国之人此生注定碌碌无为而不得志。
谗言者居上位,而两袖清风者寂寂无名。
当皇帝两耳紧闭只听谗言,当满朝文武再无一人敢直言进谏,国之倾颓,也就不远了。
天幕透露有限,百官不知晓天幕最初放的那个盛唐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衰败,但有一条,就够了。
听信谗言。
所以满朝文武都沉默了。
他们忠心辅佐的,才登基不久的皇帝,竟然真的是一个听信谗言的昏君吗?
同州。
姚崇看着逐渐消失的天幕,一时之间心情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