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23章</h1>
【这才是婉儿同韦后真正的关系,这也是婉儿之墓被发现后,才真正暴露于阳光之下的。】
看到天幕的文人小声反复跟读着婉儿的墓志铭。
“上官婉儿,这是死谏啊。”
“自古武官死战,文官死谏,这是儒家真正意义上的推崇的为官者啊。”
“上官婉儿她当得巾帼宰相一称!”
“婉儿真正做到了君子之行。”
后宫中,后妃看着天幕上的文字,甚是能想到上官婉儿行此壮举的场面。
赵丽妃坦诚道:“若是我,我大约是做不到这个地步的。”
众嫔妃纷纷点头,心里对婉儿的尊敬更多了一层。
王皇后感慨道:“婉儿真正让世人看到了,身为女子,身上亦有力量,身为女子,身上也可以散发光芒。”
“我只庆幸这墓志铭在一千三百年后,终于得昭天下,婉儿的光辉依旧可以照着后人。”
宣政殿前无人言语,但是各位大臣都在内心将自己与婉儿进行了对比,其中一部分扪心自问,只觉得自己是无法做到这个地步。
【抹泪,我想到前几天看到的视频了,宰相一袭红色官袍坚定走在纷飞大雪中,那是他去死谏的路上。】
【婉儿只是缺了那一身官袍啊。】
【生谏不能,只能死谏。】
【哦,我的婉儿,又想哭了。】
【所以李隆基怎么一定要毁掉婉儿的墓啊?我们能对婉儿的了解仅仅是这只言片语的文字。】
【是啊,要是墓没有被毁,那壁画会画婉儿生前的生活场景,那得是怎样壮观啊。】
神音继续。
【当然,这里我得提一下,史书也确实有一处没有抹去婉儿和太平公主的可能为同党的信息。】
第20章 (视频) 李隆基:这回真的不是我干的tvt
【当然,这里我得提一下,史书也确实有一处没有抹去婉儿和太平公主的可能为同党的信息。】
【根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记载,“太平公主与上官昭容谋草遗制,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参谋政事。”】
【我们可以看到,婉儿和太平公主共立遗诏是写在正史之上的。有很多人要疑惑了,为什么之前史书上多处对二人的关系肆意涂抹,怎么偏偏在这里就不再避讳二人的关系呢?】
这句话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弹幕十分活跃。
【是啊,为什么呢?】
【李隆基他良心发现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写的,是不是司马光编撰史册的时候查到了什么资料,所以有所保留?】
【我觉得不是啊,司马光是a href=https:///tags_nan/songchao.html target=_blank gt宋朝人,宋朝对女子的束缚不用我多说了吧?怎么可能说婉儿的好话。】
【唉,证明她们之间关系的证据,能在正史上留下一点点也是好的。】
宣政殿前,张说和姚崇又背着李隆基唠嗑。
姚崇看着天幕上,后人对此的各种猜测道:“张大人对上官婉儿多有欣赏之意,想必张大人应当知道。”
张说眼睛一瞪,这老登这时候都不忘要在陛下面前害他。
可以欣赏上官婉儿之才,若笼统概括为欣赏全部,陛下如何想?那不是断他的官路吗?
张说避开姚崇给他挖的坑,把话又推回去:“上官婉儿之才天下文人皆欣赏,姚大人这是觉得上官体不行?”
“再者,至于这史册为何保留着段,我想姚大人心里也清楚万分。”
李隆基虽已经习惯了被天幕掀飞,但心中不可避免仍有不爽。
他注意到了后头两个大臣的交头接耳,鼻子喷气:“朕不知道呢,不如张大人为朕讲讲。”
一时间,张说与姚崇安静如鸡。
【因为这里是政变的一处关键点,这里无法凭空捏造虚假事实,也无法用春秋笔法进行混淆视线的涂抹。】
【这里若不写明二人之间的合作,那么就无从解释唐睿宗为何要追封婉儿,也说不通太平公主在在政变还未发生之时就在拥相王登基一事上的功劳。】
【最为重要的是,婉儿捧着遗诏来见李隆基这件事,是当时在场所有参与政变的功臣都亲眼看到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婉儿在军前拿遗诏向李唐皇室投诚。】
【其实大家仔细品一下这句话就会发现,史书只是单纯在说二人共立遗诏的事实,至于二人的关系,史书上只字未提。】
【加上史记在其他位置把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所有相处的证据全部抹去,读书的后人其实很难从这一句话中,去联想到什么。】
【事实上,史官做的也十分成功,如果这份深埋地下一千三百年的墓志铭没有被发现,那么所有人都会认为,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的关系不怎么样。】
直播间的观众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