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82章(1 / 2)

<h1>第82章</h1>

【这些府兵在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事实面前看清楚了,去了战场是不一定能活下来的,就是战争结束后侥幸活下来,身子也受了重伤,能回家安稳种地的时间也不多了。】

【地种不好,收成就不好,收成不好,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没有去战场的兵器,要想获得钱,最后只能把地给卖了。那卖了地,还能从哪里赚钱呢?于是府兵只会越来越穷,他们不仅仅穷,生命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再愿意去当府兵了。】

【到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时候,无兵可召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甚至调不到最够的人手到长安当宿卫了。】

[原来这才是姚崇在开元初年,在“十要事说”里禁止穷兵黩武的原因啊。]

[在开元初年,姚崇就看到了府兵制背后的危机了。]

[可惜当时没有什么好的处理办法。]

[博主说到府兵制,张说是不是做了什么改革缓和了朝廷和士兵的矛盾啊?]

[这么看姚崇和张说好像是在传递接力棒。]

[姚崇发现问题,却没有好的办法,所以只能让李隆基在开元初不要打仗。]

[开元中期,接力棒就传到张说的手上了。]

[姚崇未完成的课题,希望张说能给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吧。]

朝廷上的气氛瞬间就凝滞下来。

讲到战争,众人不免联想到百姓流离失所,去无可去的场面。

那些身受重伤,侥幸或下来的士兵,尽管返回到家乡,可能也没有几年活头了吧?

原来早在十年前,姚公就已经具备此等前瞻性了。

亏他们只抱怨无人应官府号召,而无人去深想其中存在的根本原因。

说到底他们还是活的太安逸了些。

他们完全不知府兵制带来的一连串连锁反应,更不这制度发展至今,造成的严重后果。

甚至于今天,在张公提出改革的时候,还有一些人持反对意见。

应当被反对的哪里是张公的改革啊,应当被反对的是他们啊。

众人闭紧了眼睛,陷入深深的自责懊悔中。

听天幕之言,他们才知道这弊病由来已久,已经存在这么长的时间。

幸好有张公。

幸好张公不像他们,闭塞耳目。

此时张说心里有种其妙的感觉。

“传递接力棒……”

什么是接力棒,就是姚崇递给我的木棒吗?

“开元中期,接力棒就传到了张说的手上。”

这接力棒指的是府兵制,还是整个大唐?

张说隐在袖子里的手颤颤巍巍。

激动的。

天幕把他和姚崇放在一起对比了哎?

而且这对比不似刚刚他和张嘉贞的对比,一个落下风,只为衬托另一个的存在。

天幕的这次对比,是把他和姚崇放在的同样高的位置。

开元初期姚崇。

开元中期张说。

嘿嘿。

张说摸摸下巴,感觉这样一前一后的称呼相当其妙。

那是姚崇啊,那是唐朝四大贤相的姚崇啊,和房玄龄、杜如晦并称的姚崇啊。

现在天幕把他和姚崇放在一起对比,而他尚且没有落在下风。

这是不是说明,他和姚崇还是有一比之力的?

或许后人在选四大贤相的时候,也把他张说的名字罗列其中,但最后经过几番挣扎和对比,姚崇以极小的优势胜出,后人这才把他剔除四大贤相之列。

是这样的对吧?

张说又开始做梦了。

事实上,张说和姚崇斗了半辈子,但张说心里是清楚的,他确实是比姚崇差那么一点的。

补上那一点的差距,始终是他心里的执念。

姚崇把“接力棒”交到他手上,那他就会好好拿着。

【在这个时候,张说又开始向李隆基提建议了。既然府兵制的免费兵招不来了,那就花钱雇吧。只要身体素质过关,就不要管出身经历了。把义务兵变成一份职业,只要我们给钱,就总有想赚钱的人来应聘。】

【张说这个提议的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唐玄宗派人在长安附近张贴通知,果然有很多年轻体壮的年轻人来报名,短短八个月,招募的人数就达到了十二万人。而这十二万人的选拔标准是身体素质,所以他们的质量和之前的府兵相比,是大大的提升了。】

[张说挺能干的。]

[上天能派一个张说来帮我干活吗?感觉他很有用的样子。]

[这样的宰相,李隆基我劝你珍惜。]

[感觉张说的本领和姚崇也差不多?是我的错觉吗?]

[前面的,你不是一个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