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第87章(2 / 2)

李隆基听完天幕说的话,严肃地摇了摇头。

不,朕没有很高兴,朕现在很愤怒。

因为宇文融,朕现在说不定会面临天幕的背刺。

就是天幕不背刺他,若是天幕被投放到了各州的天空之上,那他贤君的形象也就被毁的差不多了。

这件事要抓紧解决。

【宇文融是朝廷新贵,这个人逐渐脱离了张说的控制。加上我们之前说的宰相制度出现的两个问题,一共三个问题造成了宰相机构工作效率低下。这样的问题在开元初年的时候就已经初露端倪,但是一直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直到张说为相的时候,这个已经越发严重起来,所以张说开始苦思如何改革宰相机构。】

张说兴奋起来。

他拿起笔开始记了。

答案就摆在他面前,还傻等着干什么呢?抄啊!

抄他自己的答案,不丢人!

未来的张说和现在的张说有区别吗?

没有区别呀,都是他自己。

这就是他想出来的。

【张说提议把宰相上午议事的“政事堂”改成“中书门下”。这是什么意思呢?原先宰相在政事堂讨论出的政策,需要到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盖上两个的印章。将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之后,这里就从一个办公场所变成了一个行政场所,决策形成后可以盖章直接发布。】

【同时,中书门下设立了吏房、枢机房、户房、兵房、刑礼房。这五个机构和直属尚书省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形成了对应关系。这样,宰相可以插手吏户礼兵刑工的工作,尚书省就被慢慢架空了。】

【这个改革让宰相权力大增,同时也完善了宰相制度。】

张说越记越高兴,心里那些没有落在实地的想法在听天幕话的过程中,逐渐清晰了起来。

他是春风得意了,宇文融是彻底不高兴了。

但张说不管他,他什么地位宇文融什么地位,一个快要被放逐的人,不配跟他讲话。

李隆基也很高兴。

经过天幕认可的政策就是好政策,就会有利于大唐的好改革。

【除了军事上还有政治上的改革,张说的在文化上的改革也是改到了李隆基的心坎里。】

李隆基搓搓手。

对啊没错,他把张说提上来看重的就会他文武兼具的这个特点啊。

开元之初文化贫瘠如荒漠,现在已经到了发展文化的时候了!

第50章 (视频) 那个“垃圾学士”,世人皆知

【如果说军事上的改革, 张说靠的是自己长年累月的观察。那么在政治上的改革,张说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了,但幸好政治改革的成果也是不错的。至于文化上的改革, 这就回到了张说最擅长的领域之上。别忘了,张说在那个年代,是一代文宗的存在。】

【在武则天时期, 以上官婉儿为领袖, 辅以大量的文学沙龙, 文坛氛围相当之活跃。但到了隆基时期, 政权更迭导致百废待兴的局面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和民生,文化这快就被搁置了。】

【我们不能说这个时期的文人不多,多, 当然多, 但是这些文人大多是各自写各自的诗与文章,或者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极小的团体。没有政府牵头,整个社会形成不了一种尚文的风气。张说看到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到了该发展文化的时候了。】

【于是张说给李隆基提了一个建议:由中央出面, 建立一个专门的文化机构。】

【李隆基不仅仅是个皇帝, 他还是一个才子, 是历代帝王之中少有的多才多艺的皇帝。尽管我们没有背过他的诗, 但不可否认的是, 他身上是带着点文学气息在的。】

【他写的诗有很多, 比如《过老子庙》中:“仙居怀圣德, 灵庙肃神心。”又比如《千秋节赐群臣镜》中:“瑞露垂花绶, 寒冰澈宝轮。”我们当然不能拿盛唐那些鼎鼎有名的大诗人和李隆基作比较, 毕竟他是个皇帝,他还是要把很多心思放在国家大事上的。】

【这里多说两句,李隆基他不仅会写诗,书法也很不错。《古今法书苑》评:“唐明皇工八分章草,丰茂英特。”他有很多的作品都流传后世。此外他音乐素养很很高,精通多种乐器,比如二胡、笛子、琵琶、羯鼓等等。相传《霓裳羽衣曲》也是他所作,他还会边唱歌边跳舞。】

【所以李隆基听到张说这样的想法后,就没不同意的,他当即就批准张说去做这件事了。在李隆基写下“广学开书院,崇儒引席珍”的时候,丽正书院也就建成了。他对这个书院是带着期待的,他说:“所希光史册,千载仰兹晨。”】

[不是,李隆基那么厉害吗?我之前是不知道的。]

[想起来他小时候被幽禁,可能那会太无聊学的。]

[有点上进啊?要是我的话我直接摆大烂,我天天睡觉。]

[是的,还能有什么事比睡觉更快乐呢?]

[只有我注意到边唱歌便跳舞吗?说真的,我还是很想看的。]

[我膨胀了,我想看皇帝给我跳舞。]

大殿的李隆基有些受宠若惊。

天幕这是在夸他啊?

嘿,嘿嘿。

“少有的多才多艺的皇帝。”

“身上是带着点文学气息在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