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273章</h1>
战争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骨肉分离。
这些年轻之时就已经离家的士兵,或许是回不了家的。
他们的生命恐怕会永远留在战场之上。
【这样频繁的征兵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安史之乱吗?安史之乱和伪燕对战,李隆基征了大量的兵,这我们是提过的。】
【当时我们还说,李隆基那时候征上来的兵,几乎全都是游手好闲的地痞流氓,自身素质不行,也没有作战经验。这让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将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安史之乱发生之所以征不上优秀的壮丁,是因为大部分的人力都在之前被征走了。】
【杜甫这首《兵车行》的创作时间是安史之乱发生之前。也就是在安史之乱之前就已经开始有频繁的战争了。】
【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这其实还要绕回到杨国忠身上。之前的视频之中有详细说过杨国忠的发家史。】
【杨国忠的崛起,除了杨家夫人的帮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之人的帮助,这个人我们经常会忽略掉,鲜于仲通。】
【鲜于仲通在杨国忠发迹前就给他吃喝给他钱,甚至把杨国忠介绍给节度使,因此杨国忠才能有机会去长安帮节度使送特产,去攀附上杨家。】
【杨国忠飞黄腾达之后也没有忘记鲜于仲通,鲜于仲通可以说是跟在杨国忠的屁股后头,鸡犬升天。】
【而《兵车行》所讲的战争就是鲜于仲通挑起的。这时候的鲜于仲通凭借跟杨国忠的关系当上了剑南节度使,在当上节度使仅仅一年后,就率兵攻南诏。】
【可鲜于仲通最开始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富豪,他没有任何的军事素养和能力,于是此战大败。因为鲜于仲通的愚蠢,大唐损失了整整六万的士兵。】
【而鲜于仲通本人,又因为杨国忠的庇佑,而完全没有受到任何的责罚,甚至被调到京城,当京兆尹了。】
【作者有话要说】
晚上还有嗷,昨天有点失眠中午补个觉去。
第126章 新鬼烦冤旧鬼哭
[服了, 鲜于仲通跟杨国忠沆瀣一气!]
[豆沙了把他们豆沙了!]
[鲜于仲通最后也没落得好,跟杨国忠也闹了不愉快,杨国忠把他贬了。]
[开心, 知道他没过好我就放心了。]
百官面面相觑,眼神里隐约流露出对鲜于仲通和杨国忠的杀意。
那是整整六万的唐军啊,那是六万的战力, 六万的大唐子民。
就因为这个对领兵打仗一无所知的鲜于仲通, 就全没了。
鲜于仲通有罪, 杨国忠更是有罪!
“不知道杨国忠现在在何处?”
“与十八皇子妃同是一族, 应当关系不错?”
“我可没听说那杨家有个叫杨钊的人。”
“那想来应当还是个小混混?”
“这样的人就该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天幕里那个孤苦无依的老人永远都等不来自己的儿子,这样一幕幕悲剧在当时就上演于大唐的各个角落。
而在天幕的引导下,文武百官真切体会到了那种无助无望的情绪, 因此此时此刻, 所有人都恨不得手刃杨国忠。
李林甫安排杨国忠与李隆基见面这件事到底还是鲜少人知道。
没有人知道杨国忠已经死了。
文武百官讨论的声音渐渐大了起来。
这声音传到了李隆基的耳朵里。
李隆基畅快。
杨国忠死的好!
这样蝇营狗苟的小人就该死!不仅投奔过安禄山,还妄想着来京城谋职位。
可恨!
李隆基像是想起了什么。
哦,对了,安禄山。
他是不是把这条胖虫子给捆起来了?
李隆基看着天幕上那几近于生死离别的参军之行, 若有所思。
“把安禄山带过来,多找几个人押送。”
杜甫为安史之乱前的战争写诗, 自然也会为安史之乱写诗。
他得让安禄山亲自看着自己都造了什么孽!
高力士像是想到了什么, 出言问道:“陛下, 高封二位将军眼下正在京城, 不如让这两位将军押送安禄山如何?安禄山动身来京后, 这两位将军也随安禄山一同来京。有这两位将军在, 陛下也当放心了。”
经高力士提醒, 李隆基悟了。
他连连点头:“对对对, 让他们也过来, 一起看天幕。”
“哦,还有颜家,颜家的颜真卿,颜杲卿还有颜季明,都带过来一起看。”
“哥舒翰也不要落下了,派人一起去请。”
李隆基自然有让他们来看天幕的意思。
但这几个即将动身赴任的将军是不必上朝的,这天幕看或者不看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影响。
李隆基想把他们喊来的更重要原因是,想让他们来瞧瞧安禄山的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