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嬴政等帝王惊喜,他们古代居然真有化学家! 是谁? 【古代化学家雏形是古代炼丹的方士们,他们炼丹的原理,就是一种化学变化。 虽然他们不算纯粹的化学家,可也比不知原理的外行人好很多。】 “没想到化学家们就在朕身边!”帝王们恍然,然后看着给自己炼丹的方士们两眼放光。 嬴政时期的方士们在服劳役,说召就召回去。 而方士们并不想回去,他们不想从高大上的炼丹,变成接地气的研究尿液。 可不管他们再不愿意,依旧回到了咸阳。 “可恶,徐福怎么那么好运气,又让他躲过一劫!”一想到徐福没跟他们一块研究尿素,被嬴政下令研究尿素的方士们不甘道。 方士们开始研究尿素化肥,民间依旧还是以农家肥为主。 百姓们最初不甘过后,又重新变得脚踏实地,“后世给了咱们各种农家肥和套种增产的办法,足够咱们粮食增加产量了。” 关键是这些方法他们可以实施,而不是像化学知识,听都听不懂。 方士们其实也不懂什么是化学,但他们躲不过帝王们的命令。 至于化学相关设备,只能让墨家和公输家摸索着来。 “杂交水稻和普通水稻有什么区别?”诸朝农学家们对高产的杂交水稻很感兴趣。 何为杂交? 粮食想高产,一看粮种,二看施肥。 施肥方面,他们现在用农家肥,化肥的话一时半会弄不出来。 诸朝农学家们就想着能不能从粮种方面进行改良。 他们的话变成评论,姜叶和江雪顺势而为。 【大家都知道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产量高,不知大家对杂交水稻的相关知识感不感兴趣,感兴趣的评论感兴趣,我们带大家看袁隆平爷爷杂交水稻的研究资。料。】5 话落,评论区涌现大量的感兴趣。 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不想错过。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12345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二十七章 【水稻并不是天生的高产粮食, 我们现在的杂交水稻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产量,离不开以袁隆平爷爷为首的大批农学家们对粮食增产的研究。】 【首先来说杂交的优势,杂交相较于传统选种, 能够实现对粮种方面的弯道超车。】 【像我们之前说的,古人们把狗尾。巴草培育成小米用了数千年时光, 我们只用短暂的几十年, 就让粮食成功产量翻倍。 因为古代人是通过一代代留种,用时间去优化粮种, 杂交则是选取各有优势的同类型植物, 从而让它们结合获得双方优势, 直接省去中间的时光。】 【杂交的困难点在于怎么让它们结合。】 【以杂交水稻为例,水稻为自花授粉,每一朵花里都有雄蕊和雌蕊, 如果想让它们和别的水稻结合,得剔除雄蕊,大家可以看看这个工作量。】 姜叶把水稻花朵图片放大, 标出雄蕊和雌蕊,然后再放大一株水稻、一亩水稻、百亩水稻与之做对比。 诸朝百姓们倒吸一口凉气, “这比筛芝麻粒还费劲!” 芝麻粒本来就小, 水稻的雌雄蕊比芝麻粒还小,肉眼都看不清楚, 更别提分。 【转折点在袁隆平爷爷发现的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培育出来的雄性不育水稻上,他为这株雄性不育水稻进行人工授粉留种, 希冀这些种。子长成会继承杂交优势,可惜结果没尽人意, 这些种。子的后代并没有超越上一代。 不过也是这次, 让袁隆平爷爷肯定水稻杂交的优势, 定好方向后,第。一步就是寻找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1 【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数量少到什么程度呢?少到袁隆平爷爷挨个查看了十几万株稻穗,只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水稻。】2 随着姜叶的声音,附上一张袁隆平爷爷顶着炎炎烈日在稻田里用放大镜查看稻穗们的图片。 他周身的稻穗何其多,他就那样蹲在田里,一株株的查看过去,整个身形和稻田几。乎融为一体。 诸朝古人震惊,“看了十几万株稻穗,就为找到那么一株特殊稻子,这毅力真是惊人。” 扪心自问,他们可能开头就选择放弃。 “这跟大海捞针有什么区别?” “十几万分之一的可能,他是怎么坚持下去的?”诸朝数学家们恍惚。 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几率有多小,此时才更震惊。 【第二年,袁隆平爷爷又找到五株雄性不育水稻,这五株雄性不育水稻,总不可能是袁隆平爷爷一到地头就全部找到,肯定又是经过大量辛苦查找才能得到。】 【可偏偏这么艰辛的过程,成了旁人嘴里轻飘飘一句“运气好”。】3 姜叶前句话诸朝人都赞同,总不可能前面找一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