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14章</h1>
赵匡胤:朕的大宋怎么就积贫积弱了,你倒是说清楚啊!
李世民:原以为能取代我大唐的是怎样强盛的朝代,没想到居然得个“积贫积弱”的评价。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富国方面,王安石提出来“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输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强兵方面,有“保甲法”“保马法”。在人才选拔方面,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是举。】
天幕上出现了王安石变法的细则。
历朝之人:这些变法看着还不错啊,为什么会失败呢?
宋朝之前的人将这些变法举措一一记录下来,天幕结束后便看看能不能在本朝施行。
评论区:“变法是好的,但王安石大大有些天真了。”
“变法派除了领头的几个人,都是投机分子,大奸贼童贯也是变法的中坚力量,你敢信!”
童贯:天幕害我!
“这些举措没有真正作用到百姓身上,反而被中间的官吏和地主阶级利用,趁机捞好处,普通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改善。”
“一个给百姓提供便利的青苗法,最后演变成高利贷,逼得百姓卖房卖地,家破人亡。”
“流亡的百姓被招募到军队变成士兵,国家花钱养着,这样的军队还有什么战斗力。”
“反正国库有钱了,兵员充足了,百官也吃饱了,谁还管百姓死活。”
“……”王安石目眦欲裂,他没想到自己的政策会带来这样严重的后果。
可是,朝中一多半人都是保守派,若是不用这些投机分子,又能用谁呢!
天幕下的人记录的更加详细,这些弊端也要分条缕析记录清楚,权当前车之鉴。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进了军队建设,但由于用人不力及执行出现偏差,变法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再加上变法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导致“新旧党争”,使得王安石变法受到不少朝臣的非议。】
【宋神宗变法的态度不够坚决,王安石两次被迫辞去相位。新旧党政也让新党的变法变了味,从为国为民,变成了权力之争。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实际掌握国家大权。她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除置将法外,全部被废。司马光还将神宗时拿回来的土地都还给了西夏。】
已经元丰三年的神宗赵顼:朕还有五年就死了……
儿子年纪还小,母后垂帘听政也是应有之义,但母后怎么能将新法完全废除呢,她对我这个儿子就这般看不顺眼吗!
第15章 商鞅变法
【高太后执政期间,树立“元祐党人碑”,凡是支持新法的,都被打成奸臣;凡是反对新法的,都被塑造成忠臣。朝局的重点不是如何富国强兵,而是如何打倒对手。哲宗亲政后,又将所有保守派贬谪,重新启用变法派。北宋的朝局就在两党相争中,向着亡国的深渊滑落。】
评论区
“虽然,但是,我支持苏轼。”
“哈哈哈……哲宗都不用考察的,直接按着党人碑点名就好。”
宋哲宗:谢谢,朕并不想要这种便利。
“高太后被那些文人吹成“女中尧舜”,但割地和党争都是高太后执政期间发生的。”
“高太后私德很好,但好人不等于一个好的统治者。”
高滔滔:朕到底是好是坏?
一个严于律己,对于私德有完美的追求的人,如何能容忍在他人眼中的“不贤”,更何况这是天幕的态度,是后世的盖棺定论。
吕雉:此人行事毫无主见,被人利用而不自知,居然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武则天:“不错,评价统治者如何能以私德论处,自当观其行事,于国于民有何利弊。”
“她不过是旧党树立的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