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17章(1 / 2)

<h1>第17章</h1>

学什么?

剥皮萱草!

明清两朝的官吏都浑身一抖,俨然是想起了朱元璋时期的洪武四大案,和那些每日踏入宫门就不知能不能竖着回去的前辈们。

怕了怕了……

天幕能被所有时空,历代统治者看到,这可是在所有人面前丢脸,康熙也不能示弱。

“爱新觉罗·玄烨:朕确实不及明太祖,杀光满朝文武,等到儿子造反的时候都无人可用。”

朱元璋一惊,儿子造反,有自己和太子压着,哪个儿子敢造反,他将目光扫向阶下的皇子们。

朱标也自信没人敢造反,当即便反驳回去。

“朱标:父皇治下何人胆敢造反,后世的皇帝不要危言耸听。”

康熙的评论机会用完了,便示意儿子们上。

“爱新觉罗·胤祉:朱元璋难道能熬死所有儿子吗,待他一死,藩王掌兵权,谁还听朝廷的号令。”

“朱棣:父皇驾崩还有大哥在,朝中这么多开国将领,谁敢造次!”

“爱新觉罗·胤禩: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略过儿子立孙子,藩王大权在握,谁还听一个小皇帝的号令。”

这句话显示在天幕上的却是“****早逝,朱元璋*****”,原来,只有天幕提到的话题才能剧透,天幕没有提到的话题,后世的朝代也不能直接向前世透露关键信息。

这样可以免去很多误会,避免后世因改朝换代和个人恩怨误导前朝之人。

虽然很多信息看不到,但却不妨碍两个朝代隔着天幕争吵。平行时空天幕下的观众都在看戏,还有现代观众跃跃欲试想要加入他们的角色扮演。

【雍正上台面对的便是康熙晚年糜烂的朝局,因此,雍正帝做了一系列改革。】

【他反对因循守旧,反对朋党,整顿吏治,为政务实,以利民生。】

【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司为流官,使西南正式收归中原王朝统治。】

【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将人口税摊入土地一并征收,土地多的多缴税,土地少的少交税,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

在此之前,即便家中田地已经被卖光,也要交人丁税。古时候没有避孕措施,很多人家因为贫困,将刚生下来的孩子溺死,或者卖儿卖女,沦为流民。

流民是封建王朝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此法大善!”扶苏将这一条记在一条鞭法之后,待天幕讲完之后便与父皇商量改善税制之法。

王安石也有种茅塞顿开之感,只要将税赋与土地挂钩,那些少地、无地的农民便不会被迫家破人亡了。

【整顿财政,实行火耗归公,火耗就是碎银铸成银锭时的折耗,原本是由交税的百姓自行负担的,而火耗没有定额,收多收少都是地方官的“来钱之道”,相当于百姓多交一层赋税养着那些贪官污吏。雍正将地方官吏强行摊派给普通百姓的火耗,变成朝廷拨发给下级官员的养廉银,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改变了上千年的官绅不当差不交税的陈规旧习。】

这一条引起了各时空统治阶级的轩然大波。

科举制前,当官要看名声、看血统,这是他们祖辈带来的余荫,祖辈世代都是高官显贵,怎么能与普通平民一样交税服役呢。

科举之后,参加科举就是突破原生阶层,实现阶层跃升的最佳途径,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天下闻名,为的不就是与普通百姓不一样的特权吗。

康熙也将目光转向跪在阶下的胤禛身上,这个儿子做事也太莽了,相当于直接斩断了高官显贵的特权,他就不怕被他们反扑吗。

这样的法子很好,但康熙自认学不来。

若当真要改变国朝的面貌,怕是还真得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四儿子来做,康熙有些理解为何自己会选择胤禛作为继承人了。

第18章 商鞅变法

康熙不敢做的事,有些皇帝却百无禁忌。

秦始皇便很赞赏这个政策,秦朝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高门显贵和世家大族,但秦始皇对自己的臣民一向一视同仁。

都是朕的子民(为大秦奋斗的工具人),当然要有一样的待遇,怎么能偏心呢。

而秦朝的官员也没有后世那些朝臣被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浸润后的优越感,他们都是实用主义者,秦始皇的意志就是最高命令。

汉武帝磨刀霍霍,准备向文武群臣下手,为了打匈奴,为了充盈国库,诸侯王是朕的钱袋子,豪强巨贾是朕的守墓人,你们一个也逃不掉。

朱元璋双眼发亮,这个政策很得他的心意,连带着对雍正这个清朝皇帝的评价都高了不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