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160章</h1>
“这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他还是建安七子中的一个。”
“他为人正直,不畏权贵,敢于跟十常侍作对。”
“他担任北海相之时正是黄巾军在青州肆虐的时候,当时整个青州只有一个北海郡相安无事。”
“他弘扬儒学,聚兵讲武,举荐贤良,惩恶扬善,在他的治理下北海国慢慢的安定下来。”
孔子看着自己这个隔了二十代的后辈,不由的微微点头,“在乱世中,能保一方安宁就不错了。”
“孔融自负才气,立志平定国家危难,但他本人却拿不出什么实际有效的办法,只能夸夸其谈,用空洞的语言彰显自己的名望。”
“袁谭攻打北海郡,战事持续了数月,将士快要打光了,城里已经短兵相接,孔融趁夜逃跑,把妻儿都留给了敌人。”
“不识时务,又不会理政。”
始皇:“呵!儒生!”
淳于越:……
“他治理地方全凭自己的喜好,有一个人在坟头为父亲哭丧,孔融见他面上没有哀痛之色,就以‘哀而不实’为名杀了此人。”
“有个盗贼偷了别人家的麦子,只因为要给他病重的母亲吃,孔融便宽容了他,因为他孝顺。”
“这让我想起了现代都市魔幻爱情故事:我偷电瓶车养你……”
扶苏皱紧了眉头:“身为一地主官,却轻视律法,带头犯禁。律法无处伸张,必会带来更大的混乱。”
扶苏对儒家越来越失望了!
第148章 群雄逐鹿
评论区
“孔融就是那个时代儒家的代表,仗着自己的出身招揽人心。”
“马日磾死在袁术营中,刘协本想给他嘉奖,安抚有功之人。孔融却说马日磾明知袁术有不臣之心,还与他虚与委蛇,定然也有二心。”
马日磾:“若不是为朝廷尽忠,老夫如何会客死异乡!”死后还不得安宁!
“刘表不向朝廷进贡,还自行祭祀天地,礼仪规格直逼皇帝,有人提议将他的行为公之于众,孔融却说,要维护汉室的脸面,所以不能公开。”
刘邦:“汉室还有脸面吗!只要面子不要里子,若是孔融在本朝,定然不得重用。”
刘秀:“封赏马日磾就是为了争取天下士人之心,如此行径,岂不是将名士推向诸侯阵营。”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伐乌桓,孔融却上书劝谏,说中原天灾频发,粮草短缺,你却还要找借口讨伐异族。”
刘彻:“讨伐异族还需要理由吗,真是比汲黯还要讨厌的死硬派。”
“当时天灾频发,国内粮食短缺,曹操下令禁酒,孔融却多次上谏要求解禁,言辞特别无礼傲慢。”
刘秀:“他是仗着曹操不会乱杀名士吧。”
刘庄:“我觉得曹操快要忍耐到极限了。”
“最终曹操还是忍无可忍,把他杀了,罪名是不忠不孝,大逆不道!”
孔子叹了口气:“不看完一个人的一生,不能妄下评断,老夫也犯了这个错误啊。”
“这样的人适合教化一方,却不适合主政理事。”
“他的文章写的很好,纵横捭阖,俾睨天下,他也文如其人,刚直不阿,恃才傲物!”
“孔融也没有那么表里如一吧。”
“他给祢衡写的信里面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这都些都是大实话,但却与儒家推崇的孝道极其不符。”
“曹操杀他最大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他只投汉室,不尊曹操!”
“没有一兵一权,却用自己的名气带头嘲讽曹操,他以为自己是在维护汉室的威严,其实就是在找死!”
“……”始皇:“又一个赵括,只知纸上谈兵,不堪大用!”
黄景仁:“百无一用是书生。”
孔融面色一阵青一阵白:“老夫再也无颜面对天下人……”
他不知道的是,既然他的名声不再洁白无瑕,曹操也就不会再忌惮他的名望,算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青州正式归属袁绍,幽州却还有公孙瓒盘踞其间,时刻威胁着袁绍的北方领土,这让他不能全身心投向南方与曹操争锋。】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再次攻打公孙瓒,公孙瓒手下却人心离散,无力再战,他只能寄希望于外援,黑山军与袁绍有仇,公孙瓒便想要借黑山军相助,内外夹击袁绍。】
【公孙瓒给援军传信,约定以火把为信号,两军一起出击,结果这封信被袁绍截获。袁绍将计就计,设下埋伏袭击公孙瓒,公孙瓒溃败,自知无路可走的他在易京自焚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