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171章(1 / 2)

<h1>第171章</h1>

他尚未及冠,兄长一去,孙家只剩下孤儿寡母,江东岂不是任人欺凌!

周瑜神色复杂的看了孙权一眼,人心难测,不知江东的文臣武将会不会有人抢先一步与孙权交好,寄希望于将来能够得主公青睐……

蒙恬:“果然是孙策的弟弟继承基业。”

蒙毅:“兄长的眼光果然精准。”

他们的赌约尚未分出胜负,但蒙毅因支持袁绍已经出局……

【孙权是孙坚的次子,孙坚战死的时候,他年仅十岁。他年少时便崇尚侠义,性度弘朗,仁而多断,结交贤才,渐渐与父兄齐名!】

评论区

“孙权十五岁就被举孝廉茂才,跟着兄长处理江东事务,能力很强。”

“他跟孙策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格。”

孙策:“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周瑜满心忧虑:如果说主公是锐意进取的开拓之君,仲谋便是平衡四方的守成之君。可……这是大争之世啊!

【孙策去世那年,孙权年仅十八岁,当时江东刚刚统一,各地人心不服,局势动荡不安,庐江太守公开反叛,山越趁机作乱,他的族亲也私通曹操,企图夺权……】

孙策怒道:“庐江李术,好贼子,真是狗胆包天!”

周瑜:“山越也不安稳。”

孙策:“还有孙家那些不安分的,他们也不想想,若不是我父子创立基业,哪里有他们这些蛀虫的荣华富贵!”

……

【幸好有孙策留下的张昭、周瑜一力扶持,孙权重用老将,选贤任能,逐步平定诸多叛乱,稳定了江东的局势。】

评论区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张昭敢于直言劝谏,是孙策最信任的谋臣,孙策领兵在外的时候,将江东大小事宜都托付给张昭。”

“孙策将张昭视为自己的管仲。”

“就连喷子祢衡都认可张昭的才华。”

曹操想起祢衡击鼓骂曹的恶行,对喷子二字有了深刻认知!

“孙策死的时候,将江东托付给张昭,还说如果自己的弟弟不堪辅佐就自领江东。”

“三国托孤是有模板的吗?”

孙策:这话有什么不对吗,不如此如何能体现某对子布的信任!

“可是江东的兵权是在周瑜手里吧……”

“只要有周瑜在,江东就乱不了。”

周瑜:“天幕过誉了,瑜远不及子布之才。”

孙策:“公瑾、子布都是国之栋梁,公瑾更是我情同手足,是可托付未来之人啊!”

“张昭处理江东内政还不错,但他对很多军事上的判断都不及周瑜,孙权想西征黄祖的时候,张昭就踟蹰不前。”

孙策:“子布为何不同意西征?”

“还有赤壁之战,张昭决策失误,与孙权对立,被排挤出江东的政治中心。”

孙策看看向自己的弟弟,颇有些不赞同,“为人君者怎能计较一时得失,子布是大才,不可怠慢!”

最重要的是,若是主君听不得不同的意见,将来还有谁会说真话。

孙权可太冤了,“兄长何不听听张先生做了什么?”

周瑜想着,还好伯符没有召集麾下文武一起看天幕,不然得多尴尬啊……

【孙权广招贤才,聘求名士,诸葛瑾,鲁肃,步鸷、陆逊、顾雍等人都被招揽,他又三次进攻江夏,击杀黄祖,为自己的父亲报仇雪恨!】

孙策:“做得好!”黄祖可是他的杀父仇人,是江东上下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

周瑜:“此举当可立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