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174章</h1>
墨家子弟:“原来如此!”
【我国东南部临海,西北部则是内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会形成西伯利亚高压和北太平洋低压,大气压力不同,使得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形成了西北风。】
【但这是整体的风向,而在部分地区,受到当地地形环境的影响,可能会形成截然不同的气候。】
【赤壁在长江沿岸,西边是洞庭湖,北边是云梦泽,当时的云梦泽水源丰富,水网密布,远不是现在可比。云梦泽周围的地区受其影响,形成独立的气压系统。白天水面升温慢,陆地升温快,风从水面吹向陆地。晚上水面降温慢,与陆地相比又变成了热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水面,这就形成了东南风。】
墨家子弟用自己的话为同僚们解释:“风总是从冷的地方吹向热的地方,水面降温升温都比地面慢,所以冷热不同,风向便会不同。”
唐之前的朝廷重臣无不是涉猎颇广的学识渊博之辈,互相探讨后,便理解了天幕之言。
但宋之后,科举制占据绝对地位,朝中大臣只需要学习儒家经典,便能登堂入室,将其他学说都贬为小道。面对天幕提出的新知识,他们都抓瞎了……
沈括不得不将天幕的语言掰碎了给陛下和同僚们解释。
朱元璋朱棣却只能与自己的文臣们展开探讨,勉强理解天幕的意思。
太子朱标提议:“或许可将算术等学科加入科考,寻找精通各种学识的人才。”前次天幕讲天文之时,他便想到了此事。
朱元璋满心顾虑,想也知道这个提议会受到多少人的抨击,他只能将此事推后:“再等等……”
这也是平行时空所有统治者的想法。
过去总觉得后世的这些知识对自己影响不大,不论天上的月亮长什么样子,都不影响他们的统治。
但现在不一样了,气象居然能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而这是可以提前预测的,这就给了他们莫大的震撼!
除此之外,若是能预测天气,对农业耕种意义重大,所以,必须将此事提上议事日程!
第161章 群雄逐鹿
【前文还有个细节,两军第一次交战,曹操不敌联军,被迫退回北岸,屯兵乌林。说明此时,联军已经在南岸驻扎,因此,两军交战之地,是周瑜早已选定的!他虽然不知道风的成因,却自幼生长在江南地区,了解什么样的地形,会刮什么样的风!】
评论区
“周瑜早就知道赤壁地区在冬天会有东南风!”
“即便不用火攻,合适的风向也能帮助战船提高速度。”
“原来这才是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
“古代的统帅都是全才啊!”
郭嘉拍案而起:“原来如此!”
曹操也恍然大悟:“所以,孤早就中了周瑜的圈套,从屯兵乌林便决定了失败的结局!”
此时,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此子恐怖如斯!”
周瑜:……常年生活在这里,自然会有所观察,我还以为你们都知道呢。
不只是他们,平行时空所有对军事有所了解的人都惊诧莫名!
他们也会根据一些特殊的气象,谋划自己的军事行动,但都是经验的累积,从不知其中成因。
他们暗暗决定,下朝后便去太史台(司天监),找专业人士探讨。
太史令也是惊奇不已,他们从不知天象还能被这样解读,若是在天下设置更多的观测点,是不是就能顺利解读九州天象!
这个猜测让他们激动不已,恨不得立刻行动,他们觉得自己即将揭开天地的神秘面纱!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我们人尽皆知的一个歇后语,周瑜定下火攻之计,有东南风的天象相助,还需要一个能够将船靠近曹军的人。老将黄盖与周瑜定下计策,诈降曹操,为了取信曹操,黄盖倚老卖老当众与周瑜唱反调,周瑜下令杖责黄盖,将老将军打的奄奄一息,也让曹操相信了他投降的诚意。】
评论区
“老将军忠义无双。”
“江东上下齐心。”
【这件事也是假的!】
……
【史书记载,黄盖与周瑜定下诈降之计,他派人将自己的投降书送给曹操,曹操携大胜之势,又新得荆州,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虽有所怀疑,但还是很快便接受了黄盖的投降。】
【于是,东南风刮起来的那个晚上,黄盖带着数十艘快船,装满柴草和油料,前进到距离曹军二里之处,一起点火。风助火势,直冲向曹军大船!】
【曹军大船已经被铁索链了起来,无法自由转向,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火,无数士卒只能跳江躲避,被火烧死的,被水淹死的士兵不计其数,曹军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