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230章(1 / 2)

<h1>第230章</h1>

霍光:“陛下,可将南匈奴部众分而治之,将其民众打散融入大汉。”

其他朝臣也纷纷建言献策。

但他们忽略了一点,蒙古大草原就在那里,那片大地上总会滋生游牧民族,便是没有匈奴还会有契丹、蒙古,历史上也直到清朝才解决了这个隐患。

曹操面对的问题更加尖锐,因为内迁的匈奴人也能看到天幕,他能想象到刘渊建国对匈奴部族的冲击。

但曹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文臣武将数不胜数,又是诸侯争霸中的优胜者,对付分裂成一个个小部落的胡人,简直手到擒来!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健康称帝,重建晋朝政权,史称东晋。】

评论区

“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炎的堂侄,但皇位已经跟司马炎一系没有关系了。”

“司马懿的子孙中,只有司马师司马昭是正室张春华的儿子,他们的后代在八王之乱几乎死绝了。”

平行时空的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都不淡定了。

他们辛苦筹谋了一辈子,背负了千古骂名,居然给庶子做了嫁衣!

【司马睿的琅琊王爵位远没有其他诸侯王那么有分量,他与司马炎关系较远,手中无兵无权,在八王之乱中低调处事,尽量避免卷入政治斗争。但内斗太过激烈,司马睿多次险死还生。】

【司马越起兵后,司马睿依附司马越。他的好友王导看出局势动荡,劝司马睿南下建邺,为司马越留下一条退路。】

【谁知司马越尚未回到封地便一命呜呼,西晋也很快灭亡。跟着司马睿的世族立刻拥立司马睿为帝,在南方继续着自己的奢靡生活……】

评论区

“洛阳、长安危在旦夕的时候,司马睿在南方悠闲度日,根本不想去救皇帝。”

“他的部下祖逖自愿北伐,司马睿居然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饷和三千匹布,连铠甲武器都不给。祖逖只能自行招兵,自己解决粮草军需,组织将士北伐。”

祖逖:“晋室之乱并不是皇帝无道,百姓造反,而是藩王争权,自相残杀,给了夷狄可乘之机。但北方百姓备受蹂躏,反抗之心却从未消磨,他们都在等着朝廷的救援!”

“司马睿的态度并没有影响到祖逖,他毅然决然的带着自己的部曲从京口北上,誓要扫清中原!”

“祖逖自己冶炼兵器,招募士兵,连番苦战后终于在豫州站稳脚跟,打通了北伐的通道。”

“祖逖北抗汉赵,多次打退匈奴人的攻击,石勒也在他的手下吃了败仗。”

“司马睿从始至终都没有信任过祖逖,后来还派出自己的亲信监督祖逖。祖逖心中苦闷,又听说建邺的朝廷忙于争权夺利,根本没有人支持北伐,他最后在郁闷中被气死了。”

“就连祖逖收复的大片土地也丢了。”

“岳武穆的既视感……”

祖逖:“原来这就是我的结局……”

一人之力终究无法与大势抗衡,只希望有志之士看到天幕后,能助某一臂之力!

他的希望没有落空,在北方的沦陷区无数人向着祖逖的方向前进。南方也有有识之士在朝野奔走,为北伐摇旗呐喊!

“朝廷不知祖逖的功绩,司马睿不信任领兵大将,但豫州百姓是明事理的,他们永远记着这位大将军,为他修建祠堂,当做自家的父母来祭祀。”

“是在下孤陋寡闻了,只知道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

“祖逖礼贤下士,体恤民情,生活简朴,不蓄资产,带头发展生产,劝课农桑,很得当地民心。”

“一位将军最大的荣耀不是打败敌人,而是让敌人心服口服。祖逖在河南的时候,石勒根本不敢南侵,还主动为祖逖的母亲修墓,请求互市。祖逖的部将反叛,石勒立刻将其头颅送给祖逖示好。”

“王敦预谋反叛,想要进攻建业,被祖逖劈头盖脸的骂了回去。后来祖逖一死,王敦立刻起兵,他觉得没有人能够阻拦自己了。”

“这就是人格魅力。”

“祖逖击楫渡江,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但大厦将倾,非一木所能支持。”

“祖生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清凶孽!”

……

【司马睿能称帝,琅琊王氏有很大的功劳。因此他十分信任王导、王敦兄弟,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评论区

“司马睿本就是皇族中的小透明,势单力薄,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在王导的计谋下,为司马睿拉到了第一批支持者,初步稳定了东晋的局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