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233章(1 / 2)

<h1>第233章</h1>

【苻坚的性格好大喜功,战前没有周密的计划,临战时多次指挥失误。他抱着侥幸心理,仗着自己“有众百万,资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军威,骄傲轻敌,贸然远征。】

【他宠信并重用投降的将领,给他们极高的权势地位,让他们掌握大军。对谏言不加分辨,不听忠臣良言,却听信慕容垂等人的谗言,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军队上层领导十分混乱。在前线战败后,苻坚又产生了畏惧心理,最终落得个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下场。】

【东晋的胜利也不是偶然,谢安临危不乱,意志坚定坚决抗战,让东晋朝野上下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北府军经过多年训练,战斗力强悍,谢石谢玄也是名噪一时的大将之才,他们指挥若定,因势利导,在前秦百万大军尚未集结之时发动攻击,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战机。】

评论区

“晋军胜利后,谢石和谢玄飞马报捷。当时谢安正在家与客人下棋,他看完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就把捷报放在旁边。客人忍不住问谢安:战况如何?”

“谢安这才慢吞吞地说:小儿辈大破贼!客人听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只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棋也不下了。谢安淡定的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周围没人后,他兴奋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木屐的屐齿也碰断了。”

“谢安也太凡尔赛了,不过我喜欢!”

“谢石是谢安的弟弟,谢玄是谢安的侄子,谢安的儿子谢琰也在此战立功,淝水之战更是全靠谢安的谋划。”

“桓温的弟弟桓冲很快去世,但谢安并没有将荆州揽在自家手里,而是留给了桓家,他是在为东晋的长远考虑,在努力平衡各大家族的利益。”

“但他的声望也到顶了,飞鸟尽良弓藏,东晋容不下这样的名臣。”

……

【淝水之战胜利后,谢安的声望达到顶峰。但当时朝中并不是谢安的一言堂,司马道子仗着皇帝的宠信专擅朝政,排斥异己,以权谋私,打击政敌。他嫉妒谢家的声望,捏造罪名陷害忠良,离间谢安与皇帝的关系。】

【在朝中奸佞的不懈努力下,皇帝司马曜对谢安产生了猜忌之心,谢安被排挤出朝堂,前往广陵避祸。淝水之战两年后,谢安病逝于健康。由他发起的北伐也被迫停滞,谢玄被召回朝堂,北府军逐渐走向混乱……】

功高震主被小人猜忌,这种戏码平行时空的人早已看惯了,都不新鲜了。

但是即将一统天下的功业功败垂成,很多人都在可惜。

只有当时的皇帝司马曜不会在意,他躺在宠妃的膝上,饮着美酒,听着琴曲,看着歌舞,将天幕的剧透当成耳旁风……

刘夫人担忧的看着自己丈夫,谢安却像是与己无关,还安慰夫人:“按着天幕的纪年法,老夫活了六十六岁,算是长寿了。”

他心中担忧的是北伐大业,是步步紧逼的前秦苻坚!但他不会表现出来,因为他不仅是谢家的族长,也是东晋的丞相,如果他乱了,东晋还能靠谁。

评论区

“司马曜的谥号居然是武帝,你敢信!”

“一个昏庸无能,沉迷酒色,不辨是非,宠信司马道子,被宠妃捂死的皇帝……这个谥号全靠谢安和淝水之战吧。”

汉武帝刘彻:“飞鸟未尽便藏弓,也就司马家的皇帝能做出这样的事。”

朕的谥号啊,它脏了……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江左风流宰相只有谢安。”

“但谢安倡导空谈玄学,晋朝谈玄论道之风盛行,缺少实干家,他甚至认为秦朝二世而亡要归咎于商鞅变法。”

商鞅:……

始皇撇撇嘴,看在谢安确实有真本事的份上,他就不做评价了。

咸阳宫中朝臣却很不服,怎么着,谢安还敢将东晋与大秦相提并论,这算是越级碰瓷了吧!(虽然他们还不知道碰瓷这个词)

“一个人的理念是无法超脱他所处的时代的,能够看到百年之后的都是伟人,很显然谢安并不是。”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我最喜欢的是他的开明,他很欣赏真性情的女子,这点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身上很难得。”

“他听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后,为他们修建义妇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