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243章(1 / 2)

<h1>第243章</h1>

【后来随着东晋南迁,北方大地的主要矛盾变成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乞活军也转变为抵抗匈奴前赵、羯族后赵的胡人政权的主力军。】

【在与胡人长期斗争中,他们骁勇善战,组织严密,长期活跃在北方大地,一定程度上牵制了胡人政权,让他们无法南下伐晋。】

【后赵末年,汉族大臣李农逃到乞活军的势力范围,被乞活军推举为首领。冉闵的父亲原本也是乞活军中一员。于是在汉族百姓与李农带领的乞活军的支持下,冉闵成功上位,建立冉魏政权,这是乞活军最辉煌的时刻!】

秦末的陈胜吴广,两汉的赤眉绿林,还有张角兄弟都在关注着这一支农民起义军。

他们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只要天下百姓的反抗之心不会消失,他们也能感叹一句吾道不孤!

【李农在乞活军中巨大的威望,引起了冉闵的忌惮,冉闵过河拆桥,诛杀李农。前秦苻坚的部下也有部分乞活军的将领,直到东晋末年,乞活军依旧活跃在北方大地,此时距离他们离开并州已经过去了113年!】

【乞活军自成立伊始就带着悲壮的色彩,他们四处流浪,为饥饿而战,为信念而战,成为历史上最团结,活动范围最广,成立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军!】

张角:“乞活军不曾有过强有力的统领吗?”

张梁:“只是普通百姓聚团自保,没有纲领,没有目标,也没有如兄长一般能够振臂一呼群起响应的人物。”

张宝:“他们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这一时期,汉人衣冠南渡,无数汉人逃亡江南,与南方的百越民族融合,极大地促进了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北方胡人大规模移民多达五十多次,动辄百万,且都在核心区域。北魏更加喊出了“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口号,彻底打破部落酋长制,实行编户齐民。】

刘彻沉思道:“若是胡人都说汉话,写汉字,实行汉人的政权组织结构,他们还是胡人吗?”

这个问题便是董仲舒都答不上来。

在西汉前期,没有汉人,只有七国之人。汉武帝北驱匈奴之后,中原百姓认可了汉朝的统治,并以身为汉朝子民自豪,才有了汉人的自称!

【纵观历史,民族融合才是最大的趋势,如今早已没有了匈奴、鲜卑等民族,但我们每个华夏人身上都留着不同民族的血液!】

评论区

“经过三百年地混居融合,胡汉族群最终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隋人与唐人。”

杨坚与独孤伽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对此感触最深。

“隋唐政权继承了北朝的多元文化,甚至被称为是胡化了的汉族政治集团。”

“隋文帝长期生活在鲜卑人之中,曾改为鲜卑姓氏,并娶起源于匈奴休屠部的鲜卑人独孤伽罗为妻。”

“李渊的母亲也是独孤氏,他的妻子是鲜卑纥豆陵部窦氏,李世民的皇后则是鲜卑长孙氏。可见当时匈奴、鲜卑等民族都已经完成了汉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

“但这件事却被宋朝的士大夫当做隋唐皇室的污点,加以渲染。”

“朱熹就曾说唐源流出于夷狄,宋末元初的郑思肖也说,李唐为凉武昭王李暠七世孙,实夷狄之裔。”

赵匡胤嘴角抽搐,对于宋朝养出来的这些士大夫敬谢不敏。

要知道赵家出自幽州涿郡,在北方大地生活了那么多年,他都不敢保证自己的血统“存粹”性。

刘彻对此极为无语,汉人的称呼是从他之后才出现的。若是往上追溯,从夏商周时期开始,便有征服夷狄将其纳入中原统治的行为,汉人本就是各族群融合而成的大族群。

李世民嗤笑一声,“来而不往非礼也,诸卿帮朕记着,等到天幕讲宋朝之事,我大唐也要为宋朝编一本史书。”

见陛下如此任性的行为,魏征当即劝谏,何必要与宋人斤斤计较,这不是跌份吗!

【南北朝时期中原大地进入了南北对峙阶段,政权更替较五胡十六国更加平稳,南方宋、齐、梁、陈四朝相继,与之对应的则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

【就在北方从混乱走向统一,北魏几代帝王立志于一统天下之时,南方的东晋也风云巨变。淝水之战后,东晋的士族又开始安于享乐,不思进取的生活,西晋斗富之风再次复苏。权臣司马道子为了建造自己的园林,筑山穿池,列树竹木,功用巨万。他的儿子司马元显项敛无已,富过帝室。他的党羽更是贪婪无度,祸乱朝政!】

【史称:鬻刑之货,自走权门,毒赋年滋,愁民岁广!】

【就在统治阶级奢靡腐化,倒行逆施之下,反抗东晋统治的起义军如雨后春笋,此起彼伏。】

【推到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的是桓玄,他是桓温的儿子,继承了桓温的政治遗产,在长江中上游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当是时,东晋朝廷的政令只能在东方临海的会稽等八个郡县施行,健康以西的广大地域尽归桓玄所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