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300章(1 / 2)

<h1>第300章</h1>

“李渊觉得李世民势力太大,逐渐脱离了他的掌控,就开始扶持太子与李元吉。”

“李世民经营山东的时候,李渊为了限制他的势力,就派遣李元吉作为他的副手,李世民也公然将山东的精兵良将收入秦王府,公然反抗李渊的命令。气的李渊对身边人说:这个儿子在外领兵时间长了,接触的都是莽汉,一点也不像我的儿子。”

“自古以来功高震主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

……

汉初·淮阴侯韩信恍然大悟一般“哦!”了一声,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他却以奇怪的眼神看着刘邦。

刘邦很快就明白了韩信的意思,他淡定道:“你又不是朕的儿子,也根本没有秦王的能量。”

李世民能得到那么多人支持,也是因为,他与李渊是父子。皇位之争不会导致改朝换代,朝臣们在新朝得到的一切利益都不会失去。

【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之所以是玄武门,因为玄武门的守将常何也是功臣集团的一员。】

评论区

“常何早年跟随李世民作战,后来才调入京城,戍守玄武门。为了拉拢常何,李世民下了血本,在玄武门之变前,送给常何不少钱财,赐金刀子一枚,黄金三十挺。他明面上是太子一党,实际上早已暗中投靠秦王李世民,还受命为秦王收买宫中戍卫!”

……

功臣集团!

李渊一惊,他看向太极殿前的群臣,这些能够站在朝堂之上的重臣,无一不是开国功臣!

他们不会都是秦王的人吧!

难道,秦王就不会怀疑忌惮他们吗?

【每个朝代开创之后,解决功臣集团便是开国皇帝的当务之急。比如刘邦将分封的异姓诸侯王一一清除;比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用和平的方式解除武将的兵权;比如朱元璋大开杀戒,用洪武四大案血洗朝堂!】

刘邦:“何为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朕真是个天才,兵不血刃,解决麻烦!”

朱元璋用阴恻恻的目光扫视群臣:“只要按着咱的规矩办事,咱怎么可能对你们动手。”

【在历史上唯一不曾清洗功臣的皇帝,只有前后两位秦王——始皇嬴政和唐太宗李世民!】

第281章 贞观之治

有天幕的盖棺定论,武德朝和贞观朝的群臣都放心了。

他们只要不做作死之事,就不会被莫名其妙的株连。

评论区

“贞观年间死的那些人都是咎由自取。”

“李世民本就是最大的功臣,谁的功劳能比得过他!”

“而且,李渊登基的时候已经50多岁,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性格也变得多疑。而李世民登基的时候才二十八岁,正是一个人最年富力强的时候,又不必为继承人铺路,自然不需要清洗功臣。”

……

【对于玄武门之变的评价,后世一贯认为:唐太宗李世民夺得天下,本就应该成为太子。因此,李世民不是在争夺皇位,而是拿回了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

评论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还说,隐太子李建成若是能够发扬风格,主动让出太子之位,也就没有后来的祸事了。”

李建成:好好好,都是我的错!

“这里的祸事,不只是指玄武门之变,还泛指之后所有的宫廷政变。”

司马光泪目,他编撰的史书终于能以正面形象登上天幕了,还真是荣幸呢!

他不知道的是,《资治通鉴》对后世的影响仅次于《史记》,若不是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他也不会被屡次提及啊!

司马光:并不想要这份荣幸呢……

“苏辙也曾发表过论文:唐高祖起兵太原,最开始是李世民的谋划,之后平定天下,也都是李世民的功劳。但李渊却将太子之位给了李建成,这就是李渊的错了。”

“甚至《明史》之中,明确记载: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

“可见这是后世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的一贯看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