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315章(1 / 2)

<h1>第315章</h1>

“但他用错了方法。”

“太宗命他们直言相劝,规正太子的行为。”

“他自己都受不了朝臣的直谏,更何况一个长于深宫没有经过任何挫折的少年。”

“而且,李承乾身患疾病,本就心里自卑,又要面对无数德高望重的大臣的批评,心里越来越扭曲,暴躁!”

长孙皇后心疼的将长子抱在怀里,轻抚他颤抖的身躯,“不怕,高明不怕,阿娘在呢!”

李世民想宽慰几句,却不知该如何开口。

这个孩子一向懂事,早早的担起了太子的责任,让他忘了这还是一个刚满十岁的小少年呢。

“李承乾不过是盖个房子,于志宁就批评他过于奢华。”

“李承乾与宦官玩乐,于志宁又将他比作秦二世。”

“孔颖达更加激烈,只要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犯颜直谏。”

“张玄素更是无时不谏,言语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话。”

一些人已经看出了问题,并对此直言不讳。

尉迟敬德:“怎么,太子是君,尔等是臣,尔等想让太子言听计从!”

于志宁:“你个大老粗懂什么!”

程咬金:“你们不会是利用太子做跳板,只想着青史留名吧!”

孔颖达:“无稽之谈!”

李纲:“这样的法子只会将太子推向另一个极端!”

张玄素:……

“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几乎是比着上谏,措辞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辞一个比一个锋利,严重的打击了太子的自信心。”

“而太宗还因为孔颖达等人直言劝谏太子,给他们丰厚的封赏。”

“就连太子的乳母都看不下去了,对他们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你们的法子让他很没有面子。而孔颖达却冷硬的回答:蒙国厚恩,死无所恨。”

“李承乾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被逼疯了!”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就连魏征都有些看不下去了。

事实证明,一味的进谏根本没办法扭转一个正处于叛逆期的少年的思想。

而被天幕点名的几人,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贞观十六年,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太宗十分高兴,如获至宝,对李泰大加封赏,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在百官的劝谏下,李世民直接取消了太子所用器物的限制,以示自己对太子的看中。】

评论区

“李泰自幼聪慧,才华横溢,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得到的宠爱丝毫不差于李承乾和李治。”

“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深远,开创了唐宋总志体例的先河。”

“被弟弟刺激到的李承乾干脆破罐破摔,宠幸一个太常乐人,给他取名称心,大概只有在称心的面前,他才能稍微放松一些吧。”

“李世民无法接受自己一向优秀的儿子有断袖之癖,命人杀了称心。”

“李承乾完全无法理解父亲的行为,只以为这是父亲对自己的打压。于是,他在东宫为男宠祭奠,竖碑立冢,自此,父子间隔阂更深!”

……

“贞观十五年,李承乾引突厥人入宫,被于志宁上书批判,李世民命李百药、杜正伦等人规劝太子的行为。”

“太子日渐狂悖,李世民却一味的用自己的办法维护太子的地位,他依旧命李承乾监国,命宰相高士廉兼任太子太师,命朝中三品以上官吏的嫡子出仕东宫,将满朝文武都绑在东宫的马车上。”

面对慈父与不孝子的戏码,天幕下的观众都在看笑话。

始皇完全无法理解李世民的做派,明明是那样英明神武的一个人,怎么就被感情困住,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呢。

若是扶苏做了这样的事,他一定会放弃长子,培养其他儿子。

刘彻想着,若是他也将满朝文武都绑在据儿的身上,是不是就不会有历史上的巫蛊之祸了。

惟一的问题是,汉武朝的群臣更新换代太快了,可能等不到太子长大……

【钻入牛角尖的李承乾完全无法理解父亲的苦心,甚至对屡屡劝谏他的张玄素等人痛下杀手,虽然没有成功,但太子欲杀老师,依旧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太极殿上群臣交头接耳,对李承乾的观感一落千丈!

【即便如此,太宗也没有废太子的念头。为了稳固太子的地位,还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以示自己绝不会废太子之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