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327章</h1>
评论区
“不是说,李弘想要跟武则天夺权,被武则天杀的吗?”
李治:“朕像是傻子吗,皇后杀了太子朕都能无动于衷?”
武则天:“母以子贵,子以母贵,弘儿是臣妾在朝堂立足的根本。”
因为太子是她的儿子,所以朝臣才能容忍她沾手最高权力。
“李弘与武则天母子关系确实很差,他也是武则天继续掌握权利的阻碍。”
“李弘听信一些人的劝谏,想要与母亲夺权,为萧淑妃所出的两个儿女求情,被武后厌弃。”
“他能成为太子是因为他是嫡长子,若是武则天没有成为皇后,哪里有他的太子之位!”
“李治从没有考虑过立年长的四位皇子,他们在高宗朝存在感很低。”
“李弘这是用母亲做筏子,向父亲示好啊!”
武则天:“是何人在本宫的孩子耳边进谗言,离间母子之情。”
李弘:身边的人都在说母亲后宫干政,是亡国之兆,他也有点信了。
“现代学者更认同李弘死于肺结核,也就是古代的痨病。”
“首先,时间更早的《旧唐书》没有记录这件事,《新唐书》对此也语焉不详。”
“且,武则天早在660年便监国理政,就算太子监国,也无法对武则天的权利产生威胁。”
“最直接的证据是高宗在追封李弘为皇帝的诏书中明确写道:李弘很早便患上了痨病,监国之时也无法自行处理政务,最后因操劳过度,旧病加剧才会暴毙。”
……
李治:“他们找不到媚娘的错处,也只能在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上抹黑了。”
【太子李弘死后,武则天加快了夺权的步伐,培植更多亲信,稳固自己的权利。】
【公元683年,李治病逝于东都洛阳,终年五十六岁,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他留下遗诏,令太子李显继位为帝,军国大事有不决者都由天后武则天裁决!】
李治皱眉:“为何是显儿,他上面还有贤儿呢!”
武则天也不解:“难道是贤儿也出了什么事?”
【李显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原本轮不到他继承皇位,却阴差阳错,越过两位哥哥成为皇帝。】
【太子李弘病逝后,武则天的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身为宠冠后宫的皇后之子,李贤一出生便被封王,自幼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举止端庄,才思敏捷,在位期间三次监国,深得李治的喜爱和朝野的拥戴。】
评论区
“李贤十分有才,他注释的《后汉书》,自成一体,被称为章怀注,能与颜师古对《汉书》的注释并称。”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都是他的伴读。”
“不过初唐四杰下场都不怎么好,杨炯因为堂弟参与徐敬业谋反案被贬,骆宾王为徐敬业写《讨武曌檄》,兵败被杀。卢照邻身患风疾,因不堪病痛折磨,投水而死;王勃也死于溺水……”
李治心有余悸:“风疾发作之时,恨不得一死了之……”真没想到朕居然能活到五十多岁。
杨炯:我不反对武后专权,甚至想要为其大唱赞歌,只要她能任用贤臣,爱民如子,将天下治理好我就支持!
卢照邻:跟着孙神医学医也治不好这一身顽疾,活着还有什么意趣……
……
“王勃一生的悲剧起源于李贤与李显斗鸡,他奉命写了一篇文章《檄英王鸡》,被唐高宗认为是在鼓动兄弟相争,蓄意挑拨离间,将其赶出王府。此后他仕途不顺,落寞沉寂,牵连父亲贬官交趾,年仅二十七岁便死于溺水。”
“好可惜啊!”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即便所有知识都还给了高中老师,也依旧记得这惊艳了我整个高中的一句!”
李治原本不以为意,不过是一个文人罢了,只要他需要,天下无数英才任他挑拣。
直到他看到了评论区的《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李治不由得惊呼:“大才啊!”
武后也目露惊喜之色:“骈俪藻饰,辞采华美,神俊无前,与之前的体裁都不一样。”
李治:“召王勃入朝,不……天幕提及的四人都召入长安,朕要亲自考校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