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347章</h1>
“李隆基一行逃到咸阳,当地百姓不知道皇帝临阵脱逃,还将他当做往日的圣人,即便自己食不果腹,依旧将所有粮食都奉献给了皇帝。”
“当地一位老人向皇帝进言:自从宋璟被罢免后,朝中便没有了劝谏的声音,公卿大臣一味阿谀奉承,讨好皇帝。朝野臣民冷眼旁观,早就有了不好的预感,只是他们的声音无法惊醒九重天上的圣人!”
……
元稹虽是唐朝人,却也是第一次知道安史之乱的细节,他不敢置信道:“居然如此!”
白居易喃喃道:“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中唐晚唐的帝王们担心天幕之言会引发民情汹汹,心中却也暗自松了一口气。
他们不是天降猛男,不是太宗皇帝,只能勉强维持局面,无法让大唐重回盛世了。若是一定要找一个罪魁祸首,除了玄宗祖宗还有谁呢?
【十四日,一行人行至马嵬驿,六军将士饥饿疲劳,心中怨愤,忍无可忍,最终发动兵变!】
【禁军首领陈玄礼认为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便是杨国忠,他们想要联合太子李亨诛杀奸佞,太子犹豫不决。】
【这时,有二十几个吐蕃使节拦住了杨国忠的马,士卒们高喊着:杨国忠与胡人勾结谋反!一起冲了上去,杨国忠被将士乱刀砍死,碎尸万段,他的儿子和姐妹都被诛杀!】
不少人打了个寒颤,这就是民意,是百姓的力量!
匹夫之怒,血溅五步!
评论区
“杨国忠利用裙带关系登上高位,得以平步青云,执掌朝政,他独断专行,蠹政害民,专横跋扈,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擅权弄法,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他两次发动南诏战争,给少数民族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无数士卒埋骨他乡。还让南诏彻底脱离了唐朝控制,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
李世民:“乘舆迁幸,朝廷陷没,百僚系颈,妃主被戮,兵满天下,毒流四海,这都是杨国忠的罪过,他死的太晚了!”
武则天:“李隆基前期用姚崇、宋璟则达成治世,后期用李林甫、杨国忠,几乎亡国。”
这个皇帝当的,太复杂了,想来群臣也不会再无条件的支持李隆基了。
就连刘禅都对相父的《出师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李隆基听闻外面的动静,就问身边人出了什么事,将士们说杨国忠谋反!李隆基出面慰劳将士,表明自己的态度,想要他们散开,但将士们不肯走,他们担心杨贵妃将来会秋后算账,逼迫李隆基诛杀杨贵妃。】
【李隆基嘴上说着爱妃,行动却很果断,他命高力士将杨贵妃缢死在马嵬驿的佛堂之中。将士们确认杨贵妃真的死了,他们才放心。】
杨玉环浑身一颤,瘫倒在地,这就是她的结局吗……
评论区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这就是帝王口中的真爱(狗头)”
“杨玉环自入宫以后,遵循封建王朝的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政治,不插手权力之争,可惜最后却背了一口天大的黑锅。”
“杨玉环享受了全天下的供奉,杨氏因她权倾朝野一手遮天,她就要承担国破家亡的责任。”
“李隆基要强抢儿媳,难道杨玉环能拒绝皇帝吗?”
“在其位谋其政,杨玉环可不是皇后。”
“杨玉环原本有一个两情相悦,郎才女貌的夫君,难道作为皇子妃,她能够享受到的荣华富贵比贵妃差很多吗?”
“后宫女子不曾掌握权利,也不必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在儒家的三纲五常中,女子既要能够劝谏君王,又不能干政。既要贤良淑德,又要知情知趣,还得讨他们喜欢……历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女子哪个没有背负‘骂名’!”
“要说罪魁祸首还得是李隆基,禁卫军不能对君父下手,只能将所有怨愤都发泄在奸佞和后妃身上。”
“唐家国破君不守,独载蛾眉弃城走。金瓯器重不自持,玉环堕地犹回首。李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