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352章(1 / 2)

<h1>第352章</h1>

【在这场宫廷政变中,至高无上的皇帝与名正言顺的储君无所作为,反倒是身为宦官的李辅国在皇帝的寝宫中抓捕了张皇后,李亨受到惊吓,当天死亡,时年五十二岁。】

不论是被吓死的皇帝,还是皇后被宦官抓捕,都很丢脸。

李世民对不肖子孙没有任何好感,只能寄希望于接任者:“总算死了,下一个是李豫吧,希望他能清醒一些。”

【就在李亨死前十三天,太上皇李隆基也病逝于西内深宫之中,终年七十八岁。】

李治:“李隆基还活着呢!”怕不是遗传了媚娘的长寿。

武后:“难怪后人希望他早死二十年呢,若是将他的寿命给了太宗皇帝或是陛下,那该多好。”

【安史之乱中,唐王朝皇帝与太上皇并存,朝局一片混乱。李隆基通过任命宰相、节度使等方式对李亨的朝政进行渗透干预,李亨碍于孝道,无法明着反对父亲。】

【于是,李亨收复两京后,便派人将李隆基接回京城,在李辅国的协助下将其囚禁在内宫,遣散李隆基身边的亲信,罢免李隆基任命的宰相。】

【直到这一年,父子二人相继离世,才结束了这一段“国有二主”的特殊时期。】

第329章 安史之乱4

【李亨出身皇家,却一生波折,他亲眼见证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最终留在史册上的却是壮志难酬四个字,甚至他还为后世的后宫干政、宦官乱政留下了隐患。这既是李亨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王朝的悲哀……】

正在积极筹谋逼宫的太子李亨愣住了,他没有想到自己居然做的这么差。

不仅没有平定叛乱,还被宦官左右,就连自己的身后事都无法决断。

之前得知自己登上皇位时有多么兴奋,现在就有多么失落……

李隆基暗暗松了一口气,面上却一片惋惜之色,儿子不成器,他这个做老父亲的不得不多忙几年了。

殊不知,天下有识之士早已经对李隆基彻底失望了。

李亨是能力不足,李隆基是玩弄权术,将百姓当作掌中玩物啊……

【为了平定叛乱,李亨曾求助于佛法,他将收复两京的功劳大半归于佛祖的庇佑,之后又大张旗鼓迎接佛骨舍利,掀起了新一轮崇佛之风!】

武则天:“将功劳都归于佛祖,那些有功的将领如何能得到赏赐,赏罚不公,如何能安抚人心!”

武则天虽崇佛,却是为了打压李唐王室信奉的道教,这只是为了维护统治的一种政治手段,李亨却本末倒置了。

【他也曾试图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弊端,解决军费开支,国库空虚等问题。】

【当时北方陷入战乱,朝廷所有经济来源都来自于四川与江南,而这两个地方都是产盐地。李亨任命第五琦为盐铁铸钱使,开始实行榷盐法,将盐从生产到销售收归国有,严禁私自出售,榷盐法推行后,朝廷每年的盐税收入高达四十万缗!】

汉武帝刘彻:“朕不是已经盐铁官营了吗,后世怎么又倒退回去了?”

李世民沉思道:“这些钱从何而来?若是从盐商手上攫取,那便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若是剥削百姓得来,这个榷盐法便是饮鸩止渴了。”

不过天幕并没有接着说经济改革,李世民只能先将这个问题记下来,等待答案。

【李亨死后,太子李豫在李辅国等宦官的拥立下登上皇位,史称唐代宗。李豫感念李辅国的拥立之功,册封李辅国为相,他终归实现了自己的宰相梦!】

李渊:“清醒一点,你的皇位来源于你的祖宗,不是一个阉宦!”

【李辅国还说出了那句名留青史的名言:“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代宗李豫不得不将朝政大权尽数交给了李辅国。】

李世民:“好家伙,换了个皇帝依旧是宦官的傀儡啊。”

【宦官程元振也有拥立之功,但却处处受到李辅国的打压,无时无刻不想取而代之。他见代宗欲除掉李辅国,便将自己搜集到的证据都交给了皇帝,李辅国终于被革职罢免。】

评论区

“之后,有人夜闯李宅杀死了李辅国,并将他的头颅扔到了粪坑里。”

“死得其所,大快人心!”

“据说刺客就是程元振派遣的。”

天幕下的观众也在为如此迅速的现世报叫好。

可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