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376章</h1>
【此后,张九龄被贬到荆州,孟浩然也曾在他的府中做幕僚,但很快他便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回到家乡继续隐居。】
【开元二十六年,孟浩然得了背疽,病情逐渐加重,他的好友纷纷前来探望。王昌龄路过襄阳的时候,也来探望好友,两人相见甚欢。】
评论区
“王昌龄是孟浩然的好友,被贬岭南时孟浩然还作诗相送: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见到好友,孟浩然浑然忘记了自己的病情,忘记了医生的嘱托,纵情宴饮,还吃了鱼鲜,当场病发,不治而亡……】
评论区
“这人每到关键时刻都很不靠谱啊!”
孟浩然:……
【仕途失意的孟浩然只能寄情山水,排遣郁闷。他一生都没有入仕,在求仕与归隐之间,只能选择归隐,在山水之间寻求一份心灵的寄托。】
【他的诗歌也多是山水田园,诗文清淡简朴,亲切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虽有一些愤世嫉俗之言,更多的还是诗人自己的内心表达。】
第351章 山水田园
【王维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其风格独树一帜,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出身于太原王氏分支,他的母亲是博陵崔氏。因此,王维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家族教育,聪明过人,才华横溢。】
裴迪恭喜好友:“摩诘兄,天幕在讲你的故事呢。”
王维淡定道:“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九岁时,王维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但他的母亲依旧没有落下孩子的教育。母亲信奉佛教,王维的字号都是由此而来。】
【开元三年,王维前往京城求取功名,孤身一人远离家乡,不免思念故乡的亲人,他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王维十七岁的作品,长安虽然繁华,却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越是繁华热闹,越是衬托的游子孑然一身。】
【重阳节本该是全家团圆的佳节,诗人却只能独在异乡。遥想着家乡的兄弟登高望远,自己却不在其中,家乡的兄弟一定会很遗憾吧。】
【王维不仅诗写的好,还善于画画,精通音律,长得又帅,一到京城就成了王公贵族的宠儿。在此期间,王维也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不由得心情郁闷。】
【于是,王维借李陵与西施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愤世嫉俗之情。】
评论区
“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李陵咏》”
“李陵兵败被擒,原本没有打算投降匈奴,但远在长安的汉武帝听信不实之言,灭了李家三族,李陵无奈投降。”
“多次名落孙山的王维十分理解李陵的无奈。”
汉武帝刘彻:……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仍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西施咏》”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借西施的遭遇,抒发自己的不平与愤慨。”
“在诗中,王维另辟蹊径,截取了西施入宫后艳色凌人、恃宠而骄的心态: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西施一朝得宠,便再也不屑与当年浣纱的伙伴为伍了,王维讽刺的正是如今令人厌恶的官场现状。”
“此时的大唐在华丽的盛世外衣之下,暗藏着重重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政,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如王维这样的才智之士却无人赏识: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