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391章(1 / 2)

<h1>第391章</h1>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她非常疼爱,把她当作宝贝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她一辈子。】

【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丈夫要去那九死一生的战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她还能依靠谁。想到这些,让她痛苦得柔肠寸断。】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她本想与丈夫同生共死,可是军营不允许女子进入,这样的现实让妻子心痛如割,心乱如麻!】

【女主人公经过一番剧烈的内心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和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

【她深刻的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想要将来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必须作出牺牲。】

【于是,她鼓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为了让他放心地去前线杀敌,她洗尽铅华,将新衣服束之高阁:“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最后,这个聪慧明理的新妇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将自身的幸福寄托在丈夫胜利归来之后!】

元稹品味着整首诗:“一韵到底,一气呵成!”

白居易叹了口气:“战争总会给百姓带来不幸,百姓对战争的态度也是复杂多变的。”

【《垂老别》的主人公是一个暮年从军的老翁,邺城兵败后,朝廷为了征集足够的兵员,不仅是未成丁的中男被强征,就连老翁老妇都不放过。】

【诗文开篇,诗人就点明了时代背景,“四郊未宁静”动乱不断,老翁虽然垂垂老矣却无法过上安稳的生活。】

【老翁感慨:他的儿孙都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只剩下他这个老头子,也没有活着的必要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老翁虽身处民间,也有一颗忠君报国之心。他将拐杖一扔,颤巍巍地跨出了家门。“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作为男子汉,老翁既然已经披上戎装,那就义无反顾,告别长官慷慨出发了。】

【临出家门的时候,老翁原想瞒过老妻,来个不辞而别,也免得她伤心。谁知走了没几步,就听到老妻的悲啼声。】

【他唯一的亲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老妻穿着褴褛的单衫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老翁的心也不由得一下子紧缩了起来。】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老翁明知生离就是死别,上前搀扶老妻,为她的孤寒无靠吞声饮泣。老妻这时已经哭得泪流满面,她也知道老伴这一去,十成是回不来了,但还在那里哑声叮咛:“到了前方,你要多加保重,努力加餐呀!”】

【老翁毕竟是坚强倔强的,他不得不从大处着想,进一步劝慰老妻,似乎也在安慰自己:“这次守卫河阳,土门的防线还是很坚固的,敌军要想越过黄河上杏园这个渡口,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情况和上次邺城的溃败已全然不同,此去纵然一死,也还早得很呢!”】

【眼看就要分别,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轻时度过的那些太平日子,“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可是如今的天下到处都在征战,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哪儿还有什么乐土?“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这样的灾难并不是针对老夫妻二人的,老翁劝老妻想开一些,面对凶悍的敌人,与其束手待毙,倒不如放手一搏!】

【但真到了告别的时候,老翁又不免肝肠寸断,“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这一去,就要永远离开生养自己的故乡,离开患难与共的亲人,这让老翁如何能够承受!】

【在《垂老别》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正直勇敢,豁达大度的老翁。】

【杜甫高出于一般诗人之处,就在于他无论叙事抒情,都能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骊得珠,通过个别现象反映一般事实,准确传神地表现那个时代,描绘出劳苦人民和诗人自己的辛酸与苦难。】

【写了这么多征兵前的故事,杜甫也将目光转向那些从战场上回来的征夫,《无家别》描写的便是一个邺城战败后,回到家乡却发现自己已经无家可归,再次被征召入伍的军人。】

【《无家别》是以第一人称来讲述的,但讲述人不是杜甫,而是诗中的主人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