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405章(1 / 2)

<h1>第405章</h1>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在讽刺杜佑,七十多岁了依旧霸占着朝堂高位。”

“白居易可能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说的,但杜佑的孙子杜牧显然不这样认为,也因此他很不喜欢白居易。”

杜牧:“哼!”

白居易:……

【《立碑》讥讽了那些企图立碑传名和谀墓得金的人,讽刺了夸耀门第、歌功颂德之风。诗人认为立碑“谀墓”不能名留千古;只有施行仁政,品德高尚者,虽无碑碣,却能“至今道其名”。】

【在《买花》一诗中,贵族官僚豪奢游荡,一掷千金。“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已经隐隐触及到了当时极其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

【白居易的《秦中吟十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抨击了宦官、权贵等黑暗势力,也让那些权贵切齿、扼腕、变色。“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李白:“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杜甫:“一吟悲一事。”

李世民:“观白居易之诗,便能看到当时的百姓民生。”

魏征:“可惜皇帝闭目塞听,再多的谏臣都无用!”

第379章 新乐府诗

【身处基层的白居易看到了中唐时期政治的黑暗,而这一切不合理的政治经济制度是什么造成的?当然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大唐国运被拦腰斩断,唐人无不愤慨莫名。就连后来的皇帝也无不责怪唐玄宗。】

【若是必须找一个人来骂,那就李隆基吧!】

宪宗李纯:不是子孙不孝,而是只有玄宗能担得起这个千古骂名啊!

李隆基:……

【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出来的。】

评论区

“《长恨歌》实际上也是白居易长达十几年不幸爱情的艺术概括。”

“白居易年轻的时侯,在家乡符离喜欢上一个女子湘灵,他的诗歌中多次提到那个青梅竹马的姑娘:‘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长相思》)。”

“但是湘灵出身低微,白居易的母亲希望儿子能娶一个门当户对,对儿子将来的仕途有帮助的女子为妻,棒打鸳鸯,不许白居易与湘灵联系。”

“白居易并没有轻易屈服于母亲,他一直抗争到了三十六岁,宪宗元和二年才与杨氏完婚,这个年纪,很多同龄人都能当爷爷了。”

“《长恨歌》就写在白居易与杨氏结婚的前几个月,他的内心定然是相当痛苦的,因为他彻底失去了与湘灵再续前缘的可能……”

“白居易一生亲情缘浅,他的亲生子和一个女儿早夭,只有小女儿和一个养子活了下来……”

还没有成亲的白居易:……

【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元和初年,正是安史之乱后百弊积结的中唐,当时社会政治腐败、经济凋弊,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侵扰。天下百姓目睹时代沧桑巨变,不满于混乱分裂、动乱凋弊的现实,无比怀念盛唐的统一、安定与繁荣!】

【上至君臣之间,下至文人聚会、歌楼酒馆、街谈巷议,社会各阶层中形成了谈论开元天宝遗事的风气,文人士子都在反思大唐盛世由盛转衰的教训。】

【在文学领域,便产生了一股新的创作潮流,诗人们回忆盛世、盼望中兴,抚今追昔、感伤国运,借昔讽今、针砭时弊,创作了不少情深意切的诗歌。】

【前文曾讲到过,《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用简略的语言描述了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接着诗人又反复渲染皇帝和贵妃的纵情享乐,“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忘记国政,沉湎酒色,“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而这一切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战乱爆发,君王不思守卫国土,反而仓皇逃亡,丢下了满城百姓和身为君王的责任,“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