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413章(1 / 2)

<h1>第413章</h1>

【在《杜司勋》中,李商隐赞美杜牧是当世最值得推崇的诗人:“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首诗中蕴含着丰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晚唐时期,诗坛寂寞、知音稀少的李商隐想要与杜牧成为知己,但杜牧并不想要与李商隐扯上关系,所以没有回应李商隐。】

【另一首诗中,李商隐再次盛赞杜牧:“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李商隐大力称赞杜牧写的《杜秋娘诗》,赞其文采过人,武略超群,劝杜牧不要为年衰位卑而消极嗟叹。】

【杜牧平生自负以文才武略,可谓志大才高,但却一直屈居人下,抑郁不得志。】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李商隐的政治遭遇比杜牧不幸得多,但却能够从积极的方面劝慰杜牧不要为年衰位卑而消极嗟叹,勉励他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效力,这何尝不是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呢。】

杜牧哼道:“乐观豁达?是没心没肺吧!”

【但这首诗并没有得到杜牧的喜欢,因为李商隐在诗中说杜牧的前身应该是梁代的名诗人江总吧,因为江总也是以“总持”为字以“总”为名的。】

【这一下马屁又拍到了马蹄上,梁朝的江总因为诗写的好得到梁武帝的赏识,官至太子中舍人。但侯景之乱,南陈建国后,他又做了陈后主的宰相。】

【江总为相期间不理朝政,整日与陈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倾,纲纪不立”,算是一个佞臣小人。】

【李商隐用此人来类比杜牧,这让一心想要出将入相,匡扶朝政的杜牧如何能够高兴。】

杜牧:“你莫不是在讽刺我!”

【当然,好心办坏事对于李商隐来说是很常见的,纵观他的一生,因为不解人情世故,给自己带来了无数的麻烦,在官场之上更是郁郁不得志,备受排挤。】

【李商隐出生于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

【他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但他们的关系已经相当遥远,因此这个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上的好处。】

【三岁的时候,李商隐跟着父亲前往浙江赴任,父亲就是他的启蒙老师,“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然而不到十岁,他的父亲便过世了。他只能与母亲回到家乡,过着清贫艰苦的生活。】

【李商隐是家中长子,顶门立户,很小的时候,就为别人抄书挣钱,补贴家用,艰难的生活让他更加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

【他跟随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习文,十六岁时,便因擅长古文而出名。就在这一年,他移居洛阳,认识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

第387章 晚唐诗坛

元稹:“乐天快看天幕,天幕说到李商隐了,我倒要看看什么样的人能让你说出愿意做他儿子的话。”

白居易也颇感兴趣,可是:“为何天幕说他不通人情世故呢?”

元稹啧啧称奇:“能被后人特意提及的,得是韩信那个级别了吧。”

白居易深以为然:“先记着,将来总有机会见面的。”

韩信:谁在q我?

【李商隐的才华折服了一众前辈大佬,白居易声称若是有来世,定要做李商隐的儿子,令狐楚也对他极为器重,让李商隐与自己的儿子令狐绹一起学习,亲自教授他们写奏折文章,还给了他一个幕僚的职位,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元稹噗嗤一声:“这样一来,你与令狐楚就差辈了!”

白居易:“……”

【李商隐在他的《谢书》中,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和自己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自从受教于恩师后,不曾有过丝毫报答,恩师还悉心教导他学习,这份恩情,他永生不忘!】

令狐绹:“忘恩负义的小人!”

【身为幕僚的李商隐跟着令狐楚前往郓州(今山东郭城)赴任,一路上他看到了安史之乱后,北方被藩镇割据的惨状:那些藩镇在辖地内练兵修城,自收租税,自定法令,自用文武官吏,实际上就是各自独立的封建王国!】

【有的藩镇父子兄弟自相继承,有的是擅杀统帅然后取而代之,有的是唆使部下拥戴,自称“留后(代理节度使)”……两百年间不得安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