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439章</h1>
【随后,赵匡胤颁布军纪,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都是赵匡胤的好兄弟,且早有计划,他们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只有韩通仓促之间率军抵抗,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王彦升杀死。】
评论区
“这几乎是陈桥兵变惟一的败笔,让赵匡胤的和平演变染上了后周忠臣的鲜血。王彦升从此被赵匡胤恨上了,终身没有当上节度使。”
“所谓的辅政大臣范质、王溥虽然位居丞相之位,却只是文臣,面对带着大军杀回开封的赵匡胤,只能慌忙下拜,以表衷心。”
【赵匡胤兵不血刃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逼使柴宗训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的政权。】
赵匡胤强自争辩,为自己扯上一层遮羞布:“朕真的是被迫的,骑虎难下,只能不得已而为之……”
宋朝群臣:嗯嗯,臣等相信陛下,毕竟臣等可是陈桥兵变的亲历者!
郭威:“不是说辽军南下吗!你们回到开封,那辽军谁来抵挡?”哼!你这些把戏都是朕当年玩剩下的!
耶律璟:朕还忙着打猎呢,哪有时间南下……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赵匡胤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始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流血的战争更能看出赵匡胤的政治手腕!”
李世民:“能多次下令严肃军纪,秋毫无犯,也赢得了民心。”
【原后周的节度使也大多拥护赵匡胤,只有盘踞潞州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及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起兵反抗,于是宋太祖亲率大军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击败李筠和李重进。】
【他们的失败,使得一些势力较小,又对赵匡胤代周不满的地方藩镇更感到无力与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赵匡胤很快便稳定了中原的局势!】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柴宗训被降为郑王,迁往房州安置。二十岁时死在了房州。】
评论区
“赵匡胤曾在一块石碑上留下三条遗训,其中有一条就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作为亡国之君,柴氏算是结局最好的了。”
郭荣心情有些复杂,最后只能长叹一声:“成王败寇……”
【拥立赵匡胤上位的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从龙之臣都被授于节度使之职。又免去了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一职,以免“点检做天子”的戏码重演。】
【赵匡胤建立北宋之时,几乎没有人看好这个政权能够延续下去,毕竟从唐末开始,短短七十年间中原已经换了五个政权,谁知道宋朝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后周呢……】
第412章 重建统一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达、文化教育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政治相对开明,农业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商业和城市十分繁荣,社会经济向南方转移,儒学复兴后形成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宋词兴盛,书法、绘画艺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赵匡胤有些疑惑:“这看着还不错啊。”
宋仁宗:“大宋有今日的繁盛,都是诸位爱卿的功劳!”
语文背诵天团:官家不要高兴地太早,他们总觉得天幕的语气有些奇怪……
秦始皇:“宋朝如此繁盛,为何后人提及却不见夸赞之语?”
李世民:“若是大唐被如此强大的王朝取代,倒也不算屈辱。”
还是赵匡胤发现了华点:“为何天幕只提文化与经济,朕的大宋可是马背上得到的!”
辛弃疾苦笑:“因为大宋能拿得出手的也只有文化和经济了啊。”
【公元1000年,宋朝gdp总量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2.7%,公元1124年的宋朝人口总数则达到1亿2600万。】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刘彻:“朕若是有这么多人,这么多钱,早就将西域都打下来了!”
评论区
“宋朝的文化确实没的说,毕竟宋朝将科举抬举到了很高的位置,科举出身的文臣含金量太高了。”
赵匡胤皱眉:“这天下是朕的,还是文人士大夫的?”
“有一个文化繁盛,随便一个朝臣都是文章大佬的仁宗朝。”
“有一个被称为科举史上千年之最的龙虎榜!”
“有一位千古第一才女!”
“还有一个发明了瘦金体的皇帝呢(狗头)。”
赵匡胤:“不务正业!”
“学而优则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