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448章(1 / 2)

<h1>第448章</h1>

自得知宋太宗就是赵光义后,赵匡胤早已命人将几个侄子宣召入宫,赵元佐等人就在殿前等候,此时听到天幕提及继承人问题,赵匡胤传他们入殿觐见。

于是,赵元佐等人便见到了一个脸上肿成猪头的父亲……

【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从小聪明伶俐,长得很像父亲,深得赵光义的宠爱。赵光义对其寄予厚望,当做继承人培养。但赵元佐同情叔叔赵廷美,不认可父亲的行事。甚至在赵廷美突然去世后精神失常,纵火焚烧宫殿,最终被废。】

深受儒家学说教导,道德感很高的赵元佐:如果天幕说的是真的,父亲就做的太过了!

赵廷美老泪纵横:“好侄子,只有你想着叔叔,将来有什么事只管来找叔叔,叔叔一定会把你当做亲生子看待。”

赵元佐:谢谢,但大可不必!

【长子被废,次子赵元僖就得到了赵光义的关注,很快便晋封亲王加开封尹,成为隐形的皇位继承人。以宰相吕蒙正为首的群臣纷纷上奏请求立赵元僖为太子,却触怒了多疑的赵光义。最后,吕蒙正被罢相,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淳化三年,赵元僖暴毙,年仅27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子。但礼还未成,就有人揭发他的宠妾逾越礼制,专横放肆,就连追封的太子也被剥夺了。】

【这下子就轮到了三子襄王赵元侃,公元995年,赵元侃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恒。这也是唐末五代以来第一次正式册立的皇太子。】

【赵恒成为太子后行事步步谨慎,事事小心,不敢做出任何逾越之事,终于熬到了公元997年,赵光义去世,他登基为帝。】

【宋太宗赵光义这一生,可说是功过参半。功在国家、社会、后世,过亦在国家、社会、后世……】

【赵光义处心积虑,苦心经营十多年,才靠阴谋夺取了帝位。皇位继承之谜,造成他统治的危机,像一道阴影笼罩在他的头上。】

【于是,他急于建威树望,塑造起高大的形象,为此逼迫陈洪进、钱俶纳土归降,出兵攻取太原,继而又两次发动北征,结果是两次攻辽大败,大伤元气,最终也没有树立他想要的威望。】

【他本可以在郭荣、赵匡胤奠定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完成统一大业,恢复文官统治,完善法制,收复幽云十六州,拒强敌于长城以外,对历史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但他只是遵循赵匡胤制定的制度,将宦官专权、武人当政,恢复为文官统治。】

【因此,宋太宗时期,既是中唐以来乱世的结束,又是宋代“积贫积弱”的开始……】

赵匡胤难掩愤恨的踹了赵光义一脚,咬牙切齿道:“积贫积弱!”

这可是大宋开国之初啊!

【《宋史》中大赞赵光义:“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我们的领袖在后面加了个批注“但无能”!】

就连始皇都忍不住发笑:“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但无能!”

刘邦:“哈哈哈,这个王朝从第二代就走偏了,后面还能好吗!”

刘彻啧啧称道:“不择手段,急于登台,又没有能力统一天下。”

李世民:“这人凭什么被称为太宗文皇帝!”突然觉得自己的谥号有些跌份。

……

【赵光义死后,赵恒登基为帝,史称宋真宗,但他的皇位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赵光义病逝之时,宦官王继恩等人就密谋拥立赵元佐为帝,就连皇后都站在他们那一边。】

赵匡胤一朝的王继恩早已被拿下,赵匡胤不会容忍一个吃里扒外的人留在自己的身边。

赵光义一朝的王继恩却还是宦官之首,官家的心腹,此刻被皇帝不善的眼神盯上,顿时双腿一软跪倒在地……

【幸而宰相吕端发现端倪,软禁王继恩,劝服李皇后,才消弭了一场可能的宫廷政变。】

赵匡胤召赵恒上前来,神色复杂:“没想到居然是德昌笑到了最后!”

他很喜欢这个侄子,还曾留他在皇宫中居住,但他从未想过立他为嗣啊!

赵恒的神色颇有些跃跃欲试,一扭头看到猪头一样的父亲,不禁又打了个寒颤。

伯父,你打了父亲就不能打我了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