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460章(1 / 2)

<h1>第460章</h1>

【庆历和议仅维持了不到二十年的和平,到宋仁宗嘉佑年间,西夏再次犯边,宋朝停止岁赐。】

【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统治时期,宋夏之间又爆发了战争。宋夏战争断断续续,到北宋末年一共爆发了五次战争!】

神宗赵顼皱眉:“仁宗朝一次,先帝时期一次,本朝一次,将来还会有两次!⊙﹏⊙”

王安石:“司马君实,你主张将西夏的土地还回去,可是事实证明,割地赔款只能养虎为患,西夏与大宋之间必有一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就像新旧党派之间也必有一战,这一次革新派必需胜利!

司马光脑子里有一堆理论能够反驳王安石,但天幕不站在他这边,民心也不在他这边,就连官人也支持王安石,他什么都说不出口……

【南宋以后,宋夏不再接壤,庆历和议也就名存实亡了……】

赵匡胤一惊:“南宋不会将整个北方大地都丢了吧!”

【西夏在与宋国和辽国的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待到金朝崛起后,西夏继续臣服金朝。】

【大蒙古国崛起后,对西夏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西夏在与蒙古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最终于西夏保义二年(1227年)亡于蒙古……】

赵光义喃喃道:“金国、蒙古……这些都是大宋未来的敌人!”

【宋朝在对外关系中如此软弱,自然也会有一些有识之士敲响警钟。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就写下了《六国论》,借秦灭六国之事,提出了一个精辟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以此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天幕上出现了《六国论》的全文。

始皇之前的先秦之人看的很仔细,秦朝人也对后人的论点很感兴趣。

屈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o(╥﹏╥)o

嬴渠梁:“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o(gtw)o哈哈哈,都是大秦的!

魏惠王:“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_◢)

赢稷:“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暴秦”,寡人喜欢!

扶苏:“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李斯:“韩魏楚三国因赂秦而亡,虽有些偏颇,却也不算错。”

【在文中,苏洵以秦灭六国为例,韩国、魏国、楚国,都是因为贿赂秦国,把自己的土地送出去,结果自己越来越弱,最后就亡国啦。】

燕昭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燕太子丹:“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武灵王:“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李牧:(ㄒoㄒ)

齐王建:“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张良:“剩下的赵、燕、齐虽然没有赂秦,却因为失去强援,无法独抗秦军!”π_π

【齐国、燕国、赵国虽然没有直接贿赂秦国,但是因为那些贿赂秦国的国家把自己的帮手都给弄没了,失去了强援,也没法独自保全,最后也落得个亡国的下场。】

韩非:“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苏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ヾ(≧奋≦)〃

始皇赞道:“此人大才!”

扶苏:“其文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之笔意。”

李斯:“可惜生不逢时……”

【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不把土地送给秦国,如果齐国不依附秦国,如果燕国的刺客没失败,如果赵国的良将还在,那结局说不定就不一样了呢!】

赵匡胤死死盯着最后一句:“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