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473章(1 / 2)

<h1>第473章</h1>

欧阳修目露欣赏之色:“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柳永有些惊讶:“词还能这么写!”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致力于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

李清照撇撇嘴,刚想说什么,就见父亲瞪了她一眼,只能不甘不愿的闭上了嘴巴。

李格非:你不用张嘴,老父亲就知道你想说什么!

【多年宦游生活,苏轼十分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他请求将自己调往苏辙相邻的地方为官,但却无法实现,只能在中秋之夜,看着象征团圆的月亮,思念自己的亲人。】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哥哥,我看到了,我看到你对我的祝福了,即便我们相距千里,我们的心依旧在一起!

李白沉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一出,过去所有写团圆的诗文都要自惭形秽!”

杜甫:“江山代有才人数啊……”

【苏轼屡遭贬谪,却能始终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信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尤奇绝冠平生”。即便多次被贬至偏远的南荒之地,他也没有怨恨,反而认为这样的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奇特、最绝妙的冒险。】

刘禹锡觉得找到了知己:“哈哈哈,老夫喜欢他!”

【即便备受排挤,他也不愿随波逐流,即便面临困境,也不肯随意栖息于寒枝,“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选择在寂寞的沙洲上坚守自己的本心和高洁情操。】

第445章 内忧外患

【苏轼的乐观豁达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日,他与友人在外游玩,遇到下雨天,没有带雨具,同伴都十分狼狈,只有苏轼不这样认为。】

【他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政治风雨时,他鼓励自己不要被外界的喧嚣和困难所干扰,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步伐,坚定的前行。】

【历经风雨,终会见到彩虹,到那时再回望此时的困境,也不过是洒然一笑,“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范仲淹:“即便遭遇不公,依旧能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王安石:“吾不如也……”

这样的心态,太难得了。

【苏轼开创豪迈词之风,但他的婉约词也写的很好。“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吟唱着自己曾经写的词,不由想起了早逝的妻子,可惜他们恩爱夫妻也只能梦中相见了。

评论区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李白:“如果若是没有署名,根本看不出这是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写的。”

杜甫:“原来曲子词也能写的如此美妙,两位兄长要不要尝试一下。”

李白眼前一亮:“好啊!”

高适:“有趣,加我一个!”

……

【苏轼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时政,提出自己的改革方案和建议。在《策别》等政论文章中,苏轼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节用以廉取”,苏轼认为国家应当节约开支、廉洁取财,以缓解财政困难。“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他强调法律条文明确具体、执行严密,重视律法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