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528章</h1>
“但朱文正却因为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想要投靠张士诚,被朱元璋软禁,在软禁期间郁郁而终,年仅三十岁。”
“客观上讲朱元璋对朱文正还是不错的,朱文正死后,朱元璋十分痛心,封其八岁的儿子为靖江王,就藩桂林。靖江王成为明史上唯一一脉非太祖血统的王族,并传了14代。”
“人心不足蛇吞象,朱文正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
【朱文正在洪都城坚守八十五天,为朱元璋争取了时间,朱元璋营救出韩林儿后,立刻带着二十万大军发兵洪都,陈友谅只能放弃对洪都的包围,迎战朱元璋,两军在鄱阳湖展开一场血战!】
【陈友谅的水军本就强势,又建造了数百艘楼船相助,这些战船又高又大,一字儿排开,竟有十几里长。而朱元璋的水军,却尽是一些小船,论实力比陈友谅差多了。】
【双方在鄱阳湖上连续打了三天,朱军都失败了。】
【陈友谅为了发挥楼船坚固的特性,打造坚不可摧的水上堡垒,将自己的船都用铁索连了起来。恰逢此时,湖面上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立刻派出一支敢死队,驾驶着七条满载火药的小船,乘风点火,直冲陈友谅大船!】
周瑜:“火烧赤壁!”
曹操:“啊!头疼!”
当年曹操铁索连舟是因为北方军队不识水性,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发挥自己的优势,但陈友谅的水军实力本就强盛,真不知他为何出此昏招?
【风急火烈,汉军大船很快就被火势覆盖,火焰腾空,将湖水照得通红。陈友谅手下的将士不是被烧死,就是被俘虏,就连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都被烧死了,陈军士气降至谷底。】
【陈友谅想要收拢残兵败将逃出鄱阳湖,在后方建立防御阵地,但他的退路早已被朱元璋斩断。】
【陈友谅被困鄱阳湖数日,部下将士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投降了朱元璋。时间一久,军中粮草消耗殆尽,只能强行突围,朱元璋对其层层阻击,陈友谅当场被乱箭射死,陈军顿时土崩瓦解。】
曹操瞪大了眼睛:“陈友谅死的这么草率吗?”
评论区:“陈友谅出身贫寒,心狠手辣,对敌人毫不留情。同时,他也注重仁政爱民,轻徭薄赋,得到了治下百姓的拥护,是元朝末年最强大的农民起义军之一。”
“陈友谅在军事上虽然有一定才能,却往往因为骄傲自满和战略失误而错失良机。”
“在鄱阳湖大战中,他固执地要拿下洪都,却忽视了来自朱元璋的威胁,有此一败,也不算意外。”
“陈友谅依旧没有摆脱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前后历时37天,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与舰船之多,战斗程度之激烈,在中国古代水战史上都是空前的!】
朱元璋:“当年哪有天幕说的这么轻松,陈友谅的水军十分强大,咱可是几次死里逃生,一不小心就交代在鄱阳湖了。”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会对鄱阳湖之战产生疑惑,这不就是赤壁之战的翻版吗,到底是谁抄袭了谁?】
【事实上,后来写出《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此时正在陈友谅的军中任职,他亲身经历了鄱阳湖水战,所以《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不免带上了鄱阳湖之战的影子。】
刘备:“原来罗贯中亲自参与过这样的大战,难怪能将战争场面描写的那般传神。”
诸葛亮:“不通军事的人也写不出这样的宏大场面!”
朱元璋也很是吃惊:“罗贯中居然是咱这会的人,也不知道他现在何处?”
朱标:“父亲想做什么?”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咱能做什么?罗先生这么有才,当然是想让他帮着咱写几本书啊,到时候咱还能亲自跟他说说鄱阳湖都发生了什么。”
罗贯中两眼发黑:“奉……奉旨写书!”
【消灭大敌陈友谅后,朱元璋得到了两湖这个大粮仓,兵精粮足,实力强大。北方的元军却在红巾军的攻击下四分五裂,再加上南方的经济发展远超北方,放眼望去,整个天下没有任何势力能够挡住朱元璋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