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534章(1 / 2)

<h1>第534章</h1>

就连孔老夫子都会被骂,更何况是他。朱熹似乎明白他为何会得到那么多后人的批评了……

评论区

“其实早在唐宋时期已经有了八股取士的雏形,唐朝的贴经和墨义都是八股的萌芽。”

“宋朝以王安石三新经义为依据,对策试士,这种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很接近后来的八股文了。”

王安石:……

“到了南宋,程朱理学兴起,为了减轻学子的负担,将考试范围严格限制在朱熹做出批注的《四书》之中,所以后来的八股文又被称为‘四书文’。”

朱熹在内心高呼冤枉……

“元朝的科举考试基本上沿袭两宋的做法,到了元仁宗延祐年间,朝廷明确规定了科举考试法,有一个叫王充耘的人写了《书义矜式》一书,提出‘八比’(即八股)的写作方法,于是举子考试都以八比体式作文应试。”

“当时的‘八比’就像我们现在摸索出来的应付高考的应试技巧,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得到高分,但官方并没有任何规定。”

“直到明朝才正式规定了八股取士,科举考试进入了八股文时代……”

“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正式规定了一套完整的八股文写作方法,并且限定字数,规定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题,限五百字,《四书》义一题限三百字,到了朝最长也不得超过七百字。”

宋濂:“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

朱元璋:“元朝末年,战乱频发,百废待兴,为了治理这庞大的疆域,自然需要大量人才。”

朱元璋没有说出口的是,作为一个出身寒微的帝王,他既重视人才,也想要将臣子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在科举考试中选择统一的格律,不允许考生有自己的想法,试图通过这样的考试方式,统一知识分子的思想,从而让自己的江山永固!

“八股取士与秦始皇的焚书,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出发点是一样的,只是更加隐晦罢了。”

“明朝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这对于封建社会的经济是一种降维打击,对封建思想也是一种冲击,这样纷乱的思想对于中央集权是不利的。”

“为了迫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服赝孔孟之道,制止异端邪说,从而巩固封建专制,就必须加强儒家经典的灌输,把人们的思想重新纳入官方思想的轨道上。”

王守仁:“‘灌输’一词甚是传神啊。”

“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科举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加以严格规定,于是明朝规定,科举考试必须以朱熹集注的儒家经典《四书》作为标准答案,文章必须以八股文为形式。”

“这样,读书人就不再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也不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然的话,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这一关。”

王守仁深有同感:若不是为了考科举,他也不想每天写八股啊!

“可怜天下的读书人为了他们书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十年寒窗苦读,学到的却都是些除了应付科举考试以外百无一用的八股文。”

“所以清朝的黄景仁才会发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

这些话将明清的文人士绅们批评的体无完肤。

朱元璋有些不忿道:“除了八股取士,朕还有殿试,殿试考察的内容极其庞杂,涉及的知识覆盖面极广,天幕怎么不提这点。”

“清朝沿用明朝的科举制度,八股取士仍然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虽然清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增加了考试科目,改革了考试内容,但八股取士的核心并未改变。”

“一直到清朝末年,面对欧美列强的欺凌,古老的帝国却发现自己没有可用之才与之抗衡,痛定思痛之下,八股文就成为了千夫所指的罪魁祸首。于是在一片声讨声中,八股文被逐出了历史舞台!”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戊戌变法时八股取士被废除,光绪三十一年(1905)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

朱熹:他算是明白了,他的名声已经跟八股取士绑定在了一起,怪不得会得到那么多谩骂,怕是后世对儒家的批判也有八股文的一份‘功劳’吧!

扶苏感叹道:“大秦才开始培养自己的人才,准备实行科举制,没有想到科举制度也会走向末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