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542章</h1>
【在征战中,蓝玉不仅隐瞒战利品,还将其全部扣留下来,清扫北元残余势力后,他私自扣下了元主的妃子,致使她羞愧自杀……蓝玉的独断专行逐渐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
朱元璋虎目微眯,朱标也盯着蓝玉,此时尚未成为大将军的蓝玉远没有后来的淡定,他被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缓缓的跪了下去……
【当然,看在他与太子的关系上,朱元璋只是警告了蓝玉一番,将本欲封赏给他的梁国公,改为凉国公,还将他所有过失刻在了世袭罔替的凭证上。】
【但蓝玉并没有接受到朱元璋的警告,或者他察觉到了却浑不在意,依旧肆无忌惮,当着朱元璋的面说军中将校升降进退,大权操于他一人之手!】
【他甚至不愿屈居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之下,想要谋求太师之位。这已经不单单是嚣张跋扈,而是功高震主了!】
刘邦:“嘿嘿,这小子真是不知所谓!”
朱元璋:“功高震主?满朝文武皆是开国功臣,你能比得过谁!”
朱标:“不过是清扫北元残敌的一点功劳,怎敢如此托大!”
……
【如果太子朱标还活着,蓝玉是太子天然的助力,太子也能够压制住蓝玉,朱元璋也不会对蓝玉出手,但不幸的是太子早逝了,蓝玉的存在就不是助力,而是变成了威胁大明稳定的潜在因素。】
【朱元璋令锦衣卫严查蓝玉,发现了蓝玉的谋逆行为,便以此为借口,问罪蓝玉,抄家灭族,为朱允炆清扫障碍!】
蓝玉浑身冷汗,跌坐在地……
评论区
“蓝玉有没有谋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允炆压制不住他,他就只有死路一条!”
“据说朱元璋将蓝玉剥皮萱草,还将他的人皮送给了他的女儿蜀王妃。”
“太残忍了吧!”
……
【这场以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蓝玉党案”为核心的浩劫中,牵连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及偏裨将士达2万余人,其中还有两万五千人被列入《逆臣录》。】
【朱元璋为了加强集权,大肆屠戮功臣名将,如傅友德、冯胜、王弼等人都被牵连,对明朝开国武将家族产生了深远影响,洪武早期武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巅峰岁月一去不复返……】
洪武朝的文臣武将心神俱颤,朱元璋也有些烦躁,天幕揭露了这件事,怕是会引得群臣心思各异。
评论区
“在这期间有很多人死的很冤枉,冯胜因为受到朱元璋的猜忌,被无罪赐死。傅友德因与晋王联姻,不利于孙,遂赐死,当时他已经七十岁了。”
“洪武大逃杀,名不虚传!”
“经过几次党狱,明初的功臣大量被杀,间接导致了朱元璋死后靖难之役中朝廷无可派之将。”
朱元璋嘴角抽搐,洪武大臣幸灾乐祸,朱标看向朱棣似笑非笑的道:“四弟,你跟大哥说说什么叫靖难之役啊?”
朱棣:……
【在对外关系上,朱元璋认为: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
【他将朝鲜、日本、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齐、渤泥等国列为“不征之国”,这一政策对明朝后来的外交奠定了基石。】
评论区
“高丽原本是元朝的附属国,与元朝关系极好,还被红巾军针对过。但明朝消灭元朝后,高丽立刻对明朝称臣。不过,最开始的高丽还是想着在明朝与北元之间左右逢源,首鼠两端。”
“公元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篡位,改国名为朝鲜。此时,北元已经分散成了诸多小部落,对大明再也构不成威胁,但朝鲜与明朝依旧存在着潜在的疆域矛盾。”
“直到永乐朝时期,永乐帝亲征漠北,在辽东设置铁岭卫,对高丽形成了军事威胁,两国关系才走上正轨。”
“朱元璋登基之后就对日本发下国书,要求他们解决沿海的倭寇问题,但日本不仅没有来朝贡,还砍了使者的脑袋,纵容倭寇继续侵扰沿海。”
“朱元璋十分愤怒,却因为担心重蹈元朝两次征讨失败的覆辙,放过了日本。”
“也给明朝留下了深远的隐患……”
“还有安南也不安分,安南的国王陈日煃很希望能够得到明朝庭的册封,但他在洪武二年就死了。他死后,安南政局混乱,五易其主,明朝默认了安南权位交替的事实,没有干预安南内政。”
“但安南却将明朝的大度当做可欺,纵兵袭扰广西。”
“等到黎季犛当权之时,开始明目张胆侵夺明朝的土地,朱元璋遣使讨要土地,安南却丝毫没有归还之意,朱元璋也忍下了安南的挑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