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544章</h1>
【显然,道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和尚,他第一次见朱棣就大言不惭的说要送给他一个白色的帽子,王加白不就是“皇”嘛,朱棣都惊呆了!】
道衍:“完了……天幕你可知为何天机不可泄露!”
第514章 靖难之役
【洪武二十三年,大明王朝开始了又一次北伐,朱元璋任命傅友德为大将军,率领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人赶赴北平,训练军马,听从燕王节制,准备出征漠北!】
【朱棣带着傅友德出古北口,探子汇报北元太尉乃儿不花驻扎在迤都,朱棣立刻挥师前进。此时,天降大雪,所有将领都希望等到雪停下再进军,朱棣却认为天降大雪,敌军定然也想不到他们会杀到,可以攻其不备!】
【大军冒雪来到迤都,北元军没有任何防备,明军大胜,乃儿不花投降朱棣。】
【朱棣首次出战便取得如此战果,引得朱元璋大喜,他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自此,朱棣名声大振,多次被朱元璋派往北方,参与征讨北元!】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将北方边境的军事大权都交给了镇守山西的晋王和镇守北平的燕王。】
【洪武二十九年,朱棣率军北征彻彻儿山,擒敌将孛林帖木儿等数十人,又追击至兀良哈秃城,遇敌哈剌兀,打败敌军凯旋。】
【洪武三十一年,晋王去世,朱元璋命朱棣节制北平都司、行都司、辽东都司及辽府护卫兵马,令他总率诸王防备边患。】
【此时的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的皇十七子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藩王。】
【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将练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朱元璋还给了他们特权,小事自断,大事才需要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朱棣,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超然!】
刘邦无不讽刺的说道:“拥兵十万就算最强大的藩王了?跟大汉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啊!”
刘恒:“就这么点兵力,朝廷还节制不了,可见建文君臣确实无能。”
刘启:“是啊,想当年大汉的藩王掌控天下四方,皇帝的命令出不了京畿,我大汉不也成功削藩了!”
……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去世,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前夕,晋王去世,朱棣成为诸王中的最年长者。】
秦王早已知道自己的死期,撇了撇嘴,没有说话。晋王却很是震惊,没想到他居然死在了父皇之前!
他不由得开始想,若是……若是他多活几年,将来的永乐帝是不是就是他了……
很显然,晋王没有搞明白一个因果关系,正因为朱棣的文治武功,永乐大帝才会名传青史。如建文那样的皇帝只会招来后人的唏嘘。
其实,在朱元璋的严格教育下,这些个儿子武艺兵法都还不错,除了对太子大哥心服口服,其他人都无法让他们俯首。
自从他们知道最终是朱棣夺得了皇位,他们便觉得我上我也行,朱棣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
因此,他们心中的波澜起伏也并不比朱棣少。
【朱棣在北平一言九鼎,屡战屡胜建立的威望和安民爱民之心,让他深得北平附近百姓的爱戴,他的权限早已超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
朱元璋神色颇有些复杂,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他一直觉得老四就是一个爱玩爱闹的,将来顶多做一个武将,没想到他还有文治的能力!
也有很多人将隐晦的目光看向了徐达,这不仅是他的女婿,朱棣的很多武艺兵法都是跟着徐达学的。
【朱允炆即位不久,便开始着手削藩。齐泰是朝廷中第一批支持削藩的人,他主张对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采取强硬措施,认为只要以雷霆之势强行灭掉燕王,剩下的藩王自然不在话下。】
【而黄子澄却反对这个建议,他认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朝野上下的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比如周、齐、湘、代、岷等诸王在洪武时期就已经有不法行为,可以名正言顺的问罪!】
【方孝孺也支持削藩,但却没有提出任何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天幕提及的五王对洪武十年的君臣来说比较陌生,比如皇五子朱橚现在被封为吴王,洪武十一年才改封为周王。
湘王朱柏排行十二,代王朱桂排行十三,年纪尚幼,洪武十一年才受封。岷王朱楩排行十八,更是在洪武十二年才出生。
只有皇七子朱榑能对上号,他在洪武三年就被封为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