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550章</h1>
【济南之战的胜利,延缓了燕军南下的步伐,为建文帝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朱元璋终于回过神来,他心里的憋闷不吐不快:“朱允炆那小子真是不中用,朝堂上的衮衮诸公也都是酒囊饭袋,占据天下绝大部分土地的大明朝廷居然被一个藩王打到只能被动防守的地步,你们真是好样的!”
他一直觉得自己的大明固若金汤,兵力强盛,没想到他死后还不到一年,就被儿子和孙子轮番打脸!
【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又在济南之战中畏缩避战,险些丢掉这个中原重镇,建文帝终于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
【战场是最好的试金石,济南之战后,铁铉因功升为山东布政使,参赞军务,不久后又升任兵部尚书。盛庸也崭露头角,证明了自己的指挥能力,被朝廷任命为平燕将军,替换李景隆统帅北伐大军。南军重新进入到德州、定州、沧州一线!】
朱元璋都不自信了:“看他之前在济南的表现,他一定……”行的吧?
想起盛庸其人,永乐帝朱棣也露出了复杂的神色,这是当年他最强大的敌人,他的大将张玉就死在此战。若不是他冒险另辟蹊径,就要被盛庸围堵在北方一隅,步步蚕食了……
第520章 靖难之役
【建文二年十月,在盛庸的统帅下,朝廷军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朱棣探知消息后,决定立即南下,趁着南军落脚未稳,抢先一步夺取沧州!】
【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面上带着大军北上出征辽东,暗中却在天津附近修建浮桥,待一切准备就绪,朱棣立刻率军南下,日夜兼程,两天时间便赶到了沧州城下。】
【燕军到达沧州时,敌军守将徐凯还在修筑防御,南军将士来不及换上战甲便要投入战斗,很快便落入下风。】
【燕军大将张玉率部肉搏,仅用两天时间便攻下了沧州城,斩首万余级,获马九十余匹,生擒都督徐凯、程暹以下百余人。】
【十一月初四,燕军到达山东德州,朱棣想要招降盛庸,却碰了个硬钉子,只能转道南下,扰乱南军的粮道。试图威胁山东南方,迫使盛庸南下救援。】
【盛庸让部下跟在朱棣军后面,寻找机会袭击燕军,朱棣亲自殿后,朝廷将士顿时不敢再射箭了,因为建文帝朱允炆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毋使朕有杀叔父名”。】
【建文帝的话模棱两可,可能是希望朱棣死在前线,不用自己亲自动手,也可能是想要留下朱棣的性命。不论如何,盛庸是不敢冒险担这个责任的,南军将士也怕战后被反攻倒算,既不敢伤害朱棣,又不敢抓他,只得放任自由。朱允炆的这个命令反倒就成了朱棣在战场上的护身符。】
【于是,战场上出现了一幅奇景,朱棣经常单骑视察前线或殿后,还曾亲自带着数十骑,擒杀了朝廷军数百人,南军却无可奈何!】
朱标对这个儿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都不知该如何评价了:你都逼死一个湘王了,还担心什么名声!
朱元璋更是心绪难平,这就是他教导了十多年教出来的皇太孙?!!
【朱棣想要将盛庸引向南方,盛庸也将计就计,在东昌(今山东聊城)与燕军展开决战,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盛庸预先在军中布置了大量的火枪和毒弩,这些准备在后来的战场上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十二月二十五,燕军到达东昌,盛庸率部出城迎击。】
【带着“护身符”的朱棣依旧亲自率军冲锋,沿用之前的战术,先冲击敌军的左翼,但是因为盛庸在这个方向部署了大量精锐的步兵,燕军无法突破防线。】
【朱棣转而冲击敌军中坚,盛庸立刻开阵引诱朱棣孤军深入,然后两翼合围,将朱棣重重包围在南军阵中。】
【朱棣被重重包围,燕军部将张玉、朱能、朱高煦都纷纷引兵来救,朱能负责杀入重围援救朱棣,张玉则负责分散敌军的注意力。】
【最终朱棣和朱能会合,逃离战场,但张玉却战死沙场,大量燕军军士也被盛庸预先布置的火器剑弩所伤,一时间死伤惨重!】
朱棣虎目含泪:“世美(张玉字)!”
评论区
“张玉被誉为靖难第一功臣!”
“张玉原本是元朝的枢密知院,还跟着元顺帝逃亡漠北,在洪武十八年才归顺明朝。”
“之后,他随军出征塞北,参与了捕鱼儿海之战,洪武朝后期的南征北战他几乎都曾参与。”
“张玉不仅作战勇猛,还足智多谋,深得朱棣的信任和重用。当时的燕军诸将中,张玉善谋,朱能善战,此二人被朱棣倚为左右手。”
“在靖难之役中,张玉率队夺取北平九门,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了整个北平城。作为燕军先锋,他大败南军主帅耿炳文,又在郑村坝、白沟河两次击败李景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