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555章(1 / 2)

<h1>第555章</h1>

朱元璋也知道刘三吾多少有些冤枉,但这些人激化矛盾的做法却让他很是不喜,他并不是没有给过机会,若是他们复核之时加入北方士子,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朱元璋在心里给他们打上了一个不堪大用的标签!

【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录任伯安等六十一人,是为夏榜。因为这六十一人都是北方人,故又称为北榜。】

【南北榜事件后,明代统治者意识到了科举录取在追求考试公平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地域公平。南北榜案成为明朝分南北取士的先例,此后逐渐成为定制。】

评论区

“从明仁宗洪熙元年开始,科举取士分为南北卷,南方与北方的比例为六比四。后来又变成了分为南、北、中,三地定额取士,其比例为5.5:3.5:1。”

“不仅是考卷分南北,考官也要兼顾南北。”

“若是但从人才选拔的角度来看,本不应该有低于之分,但若是从政治稳定的角度来看,又必须做到相对均衡。”

“但是,南北分榜录取后,明朝的朝堂上出现了以乡党为基础的小团体,他们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加剧了明朝政治的腐败和混乱!”

朱元璋将此事记在心里,此举不仅可以笼络北方士人,也可以打压南方地主,还能增加大明的稳定,可谓一举三得!

【自此,科举制度作为一项国家基本制度发展到了完善状态,清朝继续沿用这一制度,我们现在的高考之后按照地区分配录取名额,也是有此而来……】

第524章 永乐大帝

【南北榜案是朱棣亲身经历的,在北平戍边多年的他更是清楚的知道南北方的差异,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朱棣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紫禁城,并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

【北平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环山,俯瞰中原,号为形胜。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北平(范阳)在全国的地位日渐显著。后来,北平成为了辽的南京,金元两代的故都!】

【自朱棣就藩北平后,华北边防部队多由燕王节制,北平也就成为明朝北部边防的中心,但南北方的差异依旧悬殊。】

【从永乐四年开始,永乐帝用了十五年时间修建北京,直到永乐十九年才正式迁都,】

评论区

“此处要艾特杨广。”

“明朝的都城搬到了北京,后来的皇陵也都安置在北京城外,只有朱八八一个人孤零零的待在明孝陵……”

朱元璋:……

朱标在舆图上仔细观察着北平的地理位置:“北平距离长城也太近了,若是北元大举扣边,过了关口就是都城,这也太危险了!”

朱棣:“北元不过是些残兵败将,他们怎么敢对大明出手。”

朱标若有所思的盯着北平城,他也不想将都城安置在南京,南京太偏南了,对北方鞭长莫及。开封等地饱经战乱,早已不堪重负。而长安洛阳经过千年开发,关中之地已经无法养育大量百姓。

唉,不论迁都哪里都需要依靠南方的粮食啊……

【不过,迁都北京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朱棣刚刚迁都几个月后,紫禁城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就遭到雷击,三大殿尽皆焚毁,朝野议论纷纷。礼部主事萧仪认为这是迁都带来的祸端,这种说法让朱棣大怒,他以强权压制住了朝中的反对意见。】

朱棣:“朕都已经迁都了,你们才来反对,岂不是劳民伤财还一无所得!”

【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继位,由于他长期以太子之身在南京监国,面对残破的北京皇宫,他想要将都城迁回南京。不过他未不满一年就去世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此后,明朝的都城才正式确立为北京!】

朱高炽:“不满一年!”

他战战兢兢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居然只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

摔!这个太子谁想要谁要吧!

朱棣一眼就看出他在想什么,他抬脚就踹了下去,“看看你干的好事,若是将都城迁回南京,不就相当于放弃了北方大地!早知道这样,朕还不如直接将皇位传给瞻基!”

朱高炽只能点头称是,不敢反驳。

朱棣:“以后好好锻炼身体,寿命是你自己的,谁也帮不了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