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562章</h1>
朱棣怒道:“便是换一个制度,我华夏民族也不能被西方蛮夷用大炮轰开国门!”
再者说,中国自有国情在此,两千年的重农抑商,商人只能依附于士人,资本家能不能发展起来还两说呢……
【郑和还敏锐的发现了中原王朝从不曾重视的海权问题——“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
【在郑和之前,中原王朝对海洋的重视程度很低,但百年之后,郑和的判断都一一变成了现实,在当今世界,海洋已经成为每个国家竞争的重要领域之一!】
评论区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很多港口都建有郑和的雕像,在他的故乡还有郑和纪念馆。”
“在郑和远航经过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有以郑和命名的地名,如泰国的三宝港、马来西亚的三宝山、三宝井……”
【可惜的是,在郑和之后,明朝再也没有官方组织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堪称人类数千年航海史上,一曲后无来者的盛世强音!】
【如此波澜壮阔的史诗,让近代沉沦于半殖民地的国人们悲愤满腔,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曾高呼: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站在历史下游的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以官方的名义下西洋有利有弊,但停止航海活动却是极其短视的,其带来的危害足以抵消所有益处!】
【《郑和出使水程》包含了郑和下西洋的大量原始资料,即便放在今天也是国家最高机密,但就是如此珍贵的资料却消失于历史之中。】
评论区
“明朝矛元仪的《武备志》中保留了相关图纸的目录,仅从这里便能看出这些资料价值连城!”
“只要手持海图,就能顺利到达欧洲、非洲,这是一代航海家的心血啊!”
……
【史书记载,明宪宗成化年间,皇帝朱见深有心出海,命兵部尚书项忠查找郑和留下的旧档案,结果查了三天,愣是没找到。】
【时任车驾郎中的刘大夏道: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刘大夏的意思是,旧档案还在,但这是应该销毁的东西,无论如何都不能重启航海。】
朱见深:“当……当真没有了吗?若是朕……朕必须要看到呢!”
刘大夏:“陛下……”
评论区
“不是说,郑和的航海图都被刘大夏焚毁了吗?”
“是啊,刘大夏就是千古罪人!”
“这是野史吧,这件事在正史上并没有记载。”
“后来清朝康熙年间编撰的《明史》还有详细的郑和宝船和航海路线的记录,由此可知,一直到清朝康熙年间,这份资料都是完好无损的,所以这件事可能只是野史的牵强附会。”
“焚毁资料的最大凶手可能是乾隆,清朝彻底的闭关锁国就是从乾隆开始的。”
“还有乾隆为了统一思想,编撰了《四库全书》,在此期间焚毁了无数不利于他统治的思想和文章,他对中华文化的伤害远甚于秦始皇的焚书。”
始皇帝:焚书这件事是过不去了吗……
【刘大夏的观点就是明朝后来的主流观点,他们认为下西洋花钱如流水,是劳民伤财的败家行为。】
刘大夏:“当年太宗陛下不惜动用天下十三省的钱粮,只为保证宝船的建造,每只宝船造价五六千银,带着无数铜钱出海贸易,致使无数铜钱大量外流,国内反倒出现了钱荒。”
见刘大夏在天幕发言,明朝其他大臣也不甘沉寂,他们一人一句道:“是啊,太宗陛下对外国使臣的赏赐就多达六百万两白银。”
“这么多钱不如用在国内赈灾中。”
“耗费靡多,毫无用处!”
第530章 永乐大帝
【成化年间刚刚经历过土木堡之变,大明国运被拦腰斩断,以当时衰退的国力,强行出海并不是明智之举,刘大夏的动机可能只是为了减少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但却“好心”办“坏事”,凭着这一句话被人骂了无数年,成了老迈昏聩的代名词。】
明朝初年的皇帝皆大惊失色!
朱元璋:“土木堡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