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564章</h1>
朱元璋气道:“太子就是独一无二的,要给他足够的尊重,才能保证皇位传承有序!”
【明朝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应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但朱棣靖难起义,在登基之前,他的三个儿子早已有了自己的拥趸。】
【朱高炽的优势来自于大明律规定的法理地位,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早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就已经册立朱高炽为燕王世子,即燕王的法定继承人。】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以世子身份留守北平城。他善抚士卒,仅以万人就挡住了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的围攻,成功守住了北平城!】
朱标:“守城之功并不弱于战场厮杀。”
【朱棣却对此有所犹豫,他对长子朱高炽心存不满,认为他体型肥硕、有跛脚缺陷,不能骑马射箭,不符合一个理想君主的形象。】
李承乾,李泰:这话怎么就这么不好听呢!
【相反,朱棣更偏爱次子朱高煦,朱高煦善于骑射,作战勇猛,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得到朱棣的暗示“世子多病,你多努力”。】
【不知朱棣出于何种心态说出这样的话,但汉王爷却当了真,他被封为汉王后,因觊觎储位,迟迟不肯就藩,还自恃宠爱,多行不法。】
【因皇帝的犹豫不决,朝廷内部也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政治势力。一方是以淇国公丘福为首的“靖难”功臣,他们在靖难战场上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自然支持朱高煦。】
【另一方则是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的朝臣,以阁臣解缙、黄淮为代表,他们坚决支持朱高炽为太子,两方势力在朝廷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朱棣一时难以决断。】
【面对朝臣的斗争和儿子的纷争,朱棣一方面安抚朱高煦及其党羽,给他们留有余地和希望。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皇太子人选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衡量标准。】
【经过若干回合的较量,拥立世子为太子的一派逐渐占据上风。朱棣权衡再三,不得不作出让步,于永乐二年(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同时封第二子朱高煦为汉王,第三子朱高燧为赵王。】
评论区
“围绕在汉王身边的都是靖难之役起家的功臣勋贵,他们已经尝过从龙之功的美妙,自然想要复刻自己的辉煌!”
淇国公丘福:“臣冤枉啊!”
永春侯王宁:“臣等一片公心,还望陛下明鉴!”
“最后还是解缙一言定胜负:好圣孙!”
朱棣嘴角抽搐:“缙绅所谓的好圣孙可旺三代,但他可没有说好圣孙只旺三代啊!”
“皇太孙的地位可比皇太子稳固多了,朱高煦为了争宠还把自家儿子带到南京,却依旧比不过朱瞻基。”
“据说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朱棣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还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在古代,大圭就象征着权力。朱棣醒来后突然有人来报,说是长孙降生了,朱棣立刻跑去看孙子,他见朱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对他十分喜爱。”
“这种传说大家都懂,不过是为了给上位者增加一个传奇的出身罢了。”
“但这个故事却不简单,有可能是朱棣主动传出来的。朱瞻基的出生日期在史书上并不明确,有说是洪武三十一年,也有的说是建文元年。”
“明宣宗实录记载的是建文元年,若是这个记录是真的,此时朱棣已经有了起兵靖难的想法,自然要宣扬自己天命所归,为自己增加筹码。”
“老爹将大圭(权利)交给自家孙子,这不就是交给自己吗!”
朱元璋:“你还真是处心积虑啊。”
朱棣:“嘿嘿,这叫思虑周全!”
【朱高煦因战功起家,常常自比唐太宗李世民,跟在朱棣身边,不断进谗言陷害太子朱高炽。就连解缙等太子一派的朝臣都被汉王陷害,下狱赐死。】
朱棣嗤笑一声:“就你还敢与唐太宗相比!”
李世民:莫挨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