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593章</h1>
【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就成了皇位的第一人选!】
远在安陆的兴王夫妻看着刚出生的儿子不由得悲喜交加。
喜的是儿子将来有大造化,悲的是如今正德皇帝还活得好好的……
【朱厚熜人在安陆坐,皇位从天而降,复现了前辈汉文帝、唐高宗的捡漏之举,堪称幸运至极!】
【朱厚熜自幼聪慧过人,十二岁就继承了兴王之位,对宗室的规矩和礼仪无比熟悉。很快,杨廷和等人就会发现,这是个与汉文帝刘恒一样不好对付的新帝。】
【自古以来讲究名正言顺,大明的朝臣希望朱厚熜尊明孝宗朱佑樘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也就是过继给孝宗朱佑樘,但朱厚熜不同意。】
【大臣们再次请朱厚熜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朱厚熜依旧不同意。】
【内阁首辅杨廷和请他按照礼仪,从东华门入文华殿,择日登基,朱厚熜还是不同意!】
【朱厚熜表示,你们是请我来做皇帝的,不是让我来做皇子、太子的,我必须要以皇帝的身份从大明门进入皇宫,在奉天殿继位!】
汉文帝刘恒给他点了个赞!
【双方互不妥协,一时僵持不下,最后还是张太后与朝臣退了一步,朱厚熜顺利继位。这一年,朱厚熜年仅十四岁!】
【朝臣给他选了一个年号“绍治”,意为继承弘治年间的统治,但朱厚熜自己定了新的年号嘉靖!】
【登基之前的交锋不过是一场大戏的预演,即将爆发的大礼议才是撕裂大明朝堂的大事!】
【朱厚熜以藩王之身入主皇位,以小宗继承大宗,那么他该被视为明孝宗一系的继承者,还是兴献王的后嗣。他又该如何称呼和对待他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和生母蒋氏。】
【杨廷和等朝中大臣援引汉朝定陶恭王刘康和宋朝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先例,认为朱厚熜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以明孝宗为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
【朱厚熜对此表示不可能,他对杨廷和怀柔以待、向毛澄厚赠黄金,希望他们能改变主意,站在自己这一边,但都失败了。】
【随后,新科进士张璁上疏支持朱厚熜,认为朱厚熜是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也就是所谓的“继统不继嗣”,建议朱厚熜仍以生父为考,在北京修建兴献王庙。】
【经过三年的争论,大明朝堂上已经分裂为不可调节的两派。护礼派以杨廷和为首,议礼派以张璁、桂萼为首。】
【这场大礼议之争从一开始就不存粹,到了此时,杨廷和利用手中的权力,开始排斥在议礼中意见不同的人,提拔与己意见相同者,将张璁、桂萼外放南京。】
【朱厚熜对杨廷和的不满日益加剧,杨廷和自然也发现了这一点,他自知前景不妙,多次上疏请求致仕,朱厚熜虽多次挽留,但这都是表面功夫。】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朱厚熜召集群臣集议,杨廷和上疏请求致仕。礼部尚书汪俊等再次集体谏诤,却都被朱厚熜斥责、罚俸甚至罢黜。】
【这年七月,朱厚熜直接为他的亲生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顿时引发了群臣一片哗然。两百多位朝臣在左顺门跪请皇帝改变旨意,朱厚熜下令逮捕了他们并严惩部分大臣,才平息了这场争论。】
【经过长达三年的争论和冲突,这场新旧政治势力之争终于落下帷幕,朱厚熜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争论名义上是礼仪之争,实则是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
第560章 嘉靖嘉靖
【杨廷和,字介夫,号石斋,明朝中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他年少成名,十二岁乡试中举,十九岁中进士,授官翰林检讨。】
【弘治朝时,杨廷和是太子朱厚照的老师,到了正德朝,他升任为东阁大学士,正德七年,他又接替李东阳的职位成为内阁首辅。】
评论区
“他的儿子杨慎被誉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
“杨慎也是自幼聪慧,得到李东阳的赏识,被他收为弟子。”
“虽然他的父亲贵为内阁首辅,但杨慎却仕途坎坷。正德六年,杨慎状元及第,步入仕途。因为反对朱厚照亲征,告病辞官。”
“嘉靖继位之初提拔他做了自己的讲官,但杨慎很快又卷入大礼议事件,被朱厚熜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此后余生都在这里度过。”
“他的诗文中最脍炙人口的便是那首《临江仙》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