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151章(1 / 2)

(' 加之明朝建国之初的国情,百废待兴,明朝需要粮食,而不是商贸。】

【第四点,来自中原王朝对海外藩国的蔑视。

自唐以来,八方来夷,中原始终占主导地位,在几个大统一王朝眼里,海外的藩国都是有求于中原,来都是占便宜。

既然都是外邦占自己的便宜,明太祖朱元璋岂能让便宜被占了去,自然继续禁海。

这观点一直延续到满清,固步自封,彻底错失了大航海时代的红利。】

【第五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明朝文官集体反对,以江南地区官僚豪绅为主体的反对。】

“太子可是听明白了。”朱棣问朱高炽。

论战略眼光,明太宗朱棣的确是大明朝中拔尖的帝王。

朱高炽皱起眉头,他听是听明白了,但是这和禁海对与错有什么关系?

方才神迹是解释了海禁的原因,但是条条都符合大明当时的国情,且,虽然他爹朱棣让郑和几次下西洋,但只是朝堂行为,于民间海禁政策仍旧在执行。

而自己只是更严苛的执行禁海指令,及时止损。

【朱高炽】:听懂了,还是得禁海。

朱高炽一下没控制好自己的心声,竟然以弹幕的形式发到他爹朱棣眼前。

“大哥,为何还禁海?”朱高煦先于他爹朱棣问道,他也不管罚写不罚写了,他就想知道他哥是如何想的。

朱高炽叹了一口气,他该如何解释,是不是要拿账本给他们看看?

神迹方才都说了,出海是外邦占大明的便宜。

虽如今出海还有盈余,可眼见盈余一次比一次少,反而成本再次加大。

要出海,就要□□安南还要提防猖狂海盗,他爹又几次北伐,大明哪里来的人?哪里来的银子?

【朱高炽】:没钱。

朱高炽再次感叹,他在脑中不断翻腾着大明账本,大的盈余他都记得,大的开支更是记得。

“让户部拿国库账本来。”朱棣要亲自看看大明国库是怎么没钱,明明每次船队归来,盈利颇丰。

【好了,明朝禁海的大背景交代完了,接下来咱们再说说明太宗朱棣全力支持的郑和下西洋,到底给明朝带来了什么。

到底赔钱还是没有赔钱,明仁宗朱高炽为何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禁海。】

第145章

【刚刚也提过, 明太宗朱棣主张的下西洋不同于唐朝以及宋朝的海上贸易。

是带有彰显国威性质的国家行为,亦是一种垄断性质的官方贸易。

此时,民间的海上贸易仍旧是禁止的,大家先记住这个大的前提。

接下来咱们开始详细分析明太宗朱棣下西洋的目的以及收获。】

天幕上出现了一艘大船, 从众人面前驶过。

【路人甲】:主播务必详细说说, 别一提郑和七下西洋, 就说他去找朱允炆!

“朱允炆那昏君不是死了么?”朱高煦眼睛瞪的老大, “怎么?他没死?!”

【的确是有这么个说法,但我个人觉得, 出海寻明惠帝朱允炆这事过于夸张。

咱们先说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规模,在《明史·职官志·宦官》里有记载,郑和奉命率领大小船舶200余艘,官兵27800多人,包括5个卫的明朝军队。

其中大船就有60余艘, 可航行6000多海里。

郑和带领的船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 人数最多, 航海时间最久的船队, 比欧洲的大航海时代足足提前了87年,将近一个世纪!】

恢宏的音乐随之响起, 天幕中出现了千帆远航的画面, 让人心情澎湃。

【唐太宗李世民】:欧洲?

【明太祖赵匡胤】:欧洲?

【秦始皇嬴政】:欧洲?

【明太宗朱棣】:欧洲?

直播间的几位帝王同时注意到神迹方才所提的欧洲。

【如此大的规模, 只为了找朱允炆, 未免太荒谬, 换句话说明惠帝朱允炆根本不配。

咱们还是唠唠相对靠谱的说法。

第一,展现大明国威, 震慑四方外邦。

让他们知道明朝的强大,打消他们与明朝余孽以及蒙元势力合作的念头。】

【赵匡胤】:蒙元势力不都被明朝打散了?

“瓦剌和鞑靼他们还敢作死?”朱高煦大喝一声, “爹,儿子可带兵冲锋!”

别的他不行,但是带兵打仗绝对没问题。

【蒙元势力可不单单是瓦剌、鞑靼、兀良哈,北方还有一个更强大的势力,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突厥蒙古贵族,帖木儿帝国的创始者,当时的帖木儿帝国有多厉害呢?这么说吧,瓦剌还有鞑靼在他的面前就是个弟弟。

咱们罗列一下帖木儿帝国的发动的战争,大家就知道当时的帖木儿帝国有多强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