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220章(1 / 2)

(' 【路人甲】:无前人之荫?姚宋二人不是武周选拔出来的?

提到武周, 李隆基脸色微变,什么叫做武周时期提拔的官员, 即便是武周时期选拔出的官员,能选是能选, 会用么?

眼看弹幕要吵起来了,朱高煦忽然插了一嘴,岔开了话题。

【朱高煦】:大唐就没有文官集团?这权利咋收的如此顺利?

听了这么长时间的神迹,文官集团这几个字是深深的刻在朱高煦的脑子里。

【不同王朝有不同王朝的弊端,大唐虽然没有文官集团,但有关陇集团门阀世家。

像李渊本身关陇集团出身,登基后也是厚待关陇集团。

如同汉朝的藩王,唐朝的关陇集团一直是唐朝的隐患,唐太宗李世民时期重用山东集团以此平衡关陇集团。

到武周时期,对关陇集团则是完全打压。

而唐玄宗时期,对关陇集团政策是打压平衡的政策,例如启用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寒门”官员,同时也会任用有门阀世家背景的贵族子卿。】

朱高煦只要听到平衡就脑仁疼,朱厚熜就爱搞平衡,这个唐玄宗李隆基也是。

平衡!有什么好平衡的!

【只能说平衡各方势力是每个王朝尾大不掉的问题,但只顾平衡,不从跟上解决问题总会玩崩。

咱话题扯的有点远了,继续说宰相宋璟,在政策上他也有自己的主见,可惜没有被唐玄宗李隆基采纳。

首先是对于府兵制的改革,唐朝的府兵制和均田制相互依存。

没战事的时候府兵们就回家种田,有战事的时候就自带武器和装备,听朝堂派来的将军指挥打仗。】

天幕中出现小动画,只见卡通的士兵一手拿刀一手拿锄头。

【但随着土地兼并问题愈发严重,均田制破坏导致府兵制的破坏,打仗不但有风险还要自带粮食,关键还没地重。

如此百姓都不想当兵,出现了大量逃兵和大宋一样,百姓以当兵为耻,当兵真是既没钱也没出路。

但和大宋重文轻武不一样,只是普通百姓当兵没有出路,但是武官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赵匡胤已经习惯神迹用他们大宋当反面例子,心中竟没什么波动。

毕竟神迹可比赵匡美的刀子嘴委婉的多。

【对于崩坏的府兵制,最快的解决办法就是募兵制,把军人作为一种职业,花钱雇人打仗。

募兵制可以短时间内提升兵力,大明嘉靖年后期也用募兵制。

但是在封建制度下的募兵制却有两个致命的缺点。

一是雇佣军队的开支对朝堂开支会造成巨大的压力,虽然军事支出是必然的,但是不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朝堂的收入只会越来越少。

二是募兵制会让军权分散到地方手上,导致中央控制不住地方,外强中干。】

唐玄宗李隆基皱起眉头,显然不怎么赞同神迹的说法,虽然募兵制有弊端但只要平衡的好就没有问题。

唐玄宗李隆基对自己的帝王之术还是很自信的,就没他平衡不了的内政。

【宰相宋璟看透了募兵制的弊端,因此他坚持改革原来的府兵制。

宰相宋璟提出要减轻府兵们的担子,如同明朝的京城占役一般,府兵们除了要训练平日还要给门阀贵族干各种杂活。

但是这样的改革是漫长的,不能立竿见影的解决唐朝缺兵的问题。

唐玄宗李隆基需要拓展疆土,他要建功立业,宋璟这样的人显然不能达到他的政治需求。

于是在位四年的宋璟被罢黜了宰相之位,不过仍旧在朝堂任职。

随后张嘉贞和源乾曜接任了宰相一职,对了,前面忘了说唐玄宗时期实行的两相制,一正一辅,刚刚咱提的姚崇和宋璟都是正宰相。】

唐玄宗李隆基麻木的听着官员交替,在唐玄宗李隆基眼中这都不是事。

毕竟唐朝文官虽有治国之权,但说白了他们的权利都来自帝王。

【随后唐玄宗李隆基又加认了张说为宰相,形成了三相制,有点像大明的内阁制度。

张说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亦是武周时期选拔出的官员。

开元十年,张说提议裁减边疆二十万大军,相当于裁减四分之一大军。

张说认为边境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军人,人多反而助长将领的实力,不如让这些士兵回去种。

随后张说又提议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唐玄宗李隆基全都采纳,并且正式让节度使负责边境的守卫,大唐的祸根就此埋下。】

唐玄宗李隆基的皱眉越皱越深,祸根?

【唐太宗李世民】:这小畜生下放了什么权利给节度使?

唐太宗李世民直接质问 ,他一眼看出节度使的弊端。

若只是率兵权还好,要是连经济和政治权一起下放,那这些节度使就会成为小的藩王国!

看到天幕上李世民的弹幕,整个朝堂哗震惊!

特别是宋璟激动的浑身颤抖,“是太宗!是太宗显灵!!”

众臣跪下,跪拜唐太宗李世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