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230章(1 / 2)

(' 如今唐肃宗李亨觉的李倓杀的对,这样的佞臣早该死了。

唐肃宗长长叹了一口气,太宗说的对,自己这样的人的确不配为帝,自己压根就没那个本事力挽狂澜,光复大唐。

唐肃宗李亨看向自己两个儿子,他有点纠结,到底是把皇位传给太子李豫还是三皇子李倓?

太子一直表现的不错,但三皇子李倓却有小太宗之称 。

唐肃宗李亨的眼神在两个儿子间来回摇摆,拿不定主意。

【唐肃宗李亨驾崩后,李辅国拥护太子李豫登基,而李辅国自认为自己拥护新君有功,加上他在朝堂的势力本就庞大,于是更加目中无人。

他甚至对唐代宗李豫道,你就好好待在宫里,外面的大事都由他负责。】

天幕中出现卡通李辅国,头上几个大字,“听我的!都听我的!”

【面对如此嚣张的李辅国,即便唐代宗李豫想重用郭子仪也不可,谁让李辅国和程元振忌惮郭子仪呢。

无奈之下,唐代宗李豫只能先向李辅国妥协,罢免了郭子仪。】

听到这,李豫握紧了拳头,虽然他知道自己这是权宜之计,但仍旧恼怒自己的软弱。

【随后唐代宗李豫通过离间宦官李辅国和宦官程元振,利用宦官程元振来打败李辅国。

怎么说呢,这方法虽然好用,但颇有刚离虎口又进狼窝的感觉。

程元振不负所望,打败了李辅国,而唐代宗李豫也投桃报李,封程元振为骠骑大将军、邠国公,让他统领禁军。】

“送走一个又来一个,大唐的皇帝还不如咱们大明的奇葩帝王。”朱高煦感叹。

“当下的无奈之举罢了。”朱瞻基读过唐史,对这段历史很了解,他知道唐代宗接手的是怎样一个烂摊子。

【762年十月,就是佞臣李辅国死的当月,唐代宗李豫决定对叛军史朝义发起进攻,平定战乱。

本来他想让大将郭子仪率军,无奈程元振不同意,而大将李光弼正率兵南下平定叛乱。

最后唐代宗让仆固怀恩担任主帅,而仆固怀恩也没让唐代宗失望,十万叛军被歼灭六万,史朝义的主力军全军覆没……】

恢宏又悲呛的音乐响起,天幕上的画卷缓缓展开,铺满了整个大唐的天空。

大唐王朝的所有人都看向天幕,包括众叛军。

【就如同大明的靖难之役,虽然安史之乱被平定,但损伤却是大唐的国力。

满目疮痍,意义何在?

这场内斗没有真正的胜利者,但是遭殃的却是百姓。

回纥军南下,趁火打劫,把洛阳城扫荡一空,却无人阻拦。

763年吐蕃一举进攻长安,各地藩镇去打不肯如京,任由吐蕃把长安洗劫一空,屠杀百姓,甚至吐蕃还扶持了傀儡皇帝。

所以,这场内斗的意义何在?】

乐瑶的情绪有点激动,虽然安史之乱平定了,但是对大唐却是致命的打击,盛唐不再,此后的大唐只是一个王朝而已。

一声叹息后,大唐上空的天幕消失,叛军和唐军们听着天幕的质问,久久不能回神,所以,这场内斗的意义何在?

【方才情绪激动,话题扯的有点远了,不过既然说道这,咱们就继续把唐代宗的事情讲完。

要说历史上对唐代宗的评价亦是两极分化,有人说他是中兴之主,也有人说他是庸君,咱们具体来看看他的功绩与罪过。

首先,平定了安史之乱是他最大功绩,且他还特别仁慈,对李怀仙、薛嵩、田承嗣等叛军头目既往不咎,还给他们封赏,安抚人心。

所谓斩草不除根,终酿成大祸。】

“这个小畜生也不行,竟然还放任叛军,朕就不会如此。”李隆基又开始贬低自己的孙子。

但不管他说什么,众臣都没反应,他们此时满心都是小太宗李倓,太宗皇帝转世的明君。

听到这,李豫松开握紧的拳头,他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他看向自己的三弟李倓。

论果决,他不如自己的三弟,乱世之下需要一位果断的君主,而不是一位仁慈退让的君主。

【唐代宗对叛军仁慈,但对自己人却仁慈不起来。

平定了安史之乱后,对于立下功劳的大将们,唐代宗开始忌惮,他怕手握兵权的大将会引发第二次安史之乱。

因此他不敢重用他们,反而重用宦官程元振。

手握大权的程元振开始陷害安史之乱中有功劳的大将。

例如在安史之乱中战功卓著的节度使来镇,被程元振诬陷从而被贬为县尉,且最终被赐死。

同样,节度使李怀让也被程元振诬陷,最后自杀身亡。

大将李光弼则被程元振诬陷,心凉后再不入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