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第246章(2 / 2)

咱们还从《明熹宗实录》下手分析,之前分析明熹宗朱由校到底是不是文盲,咱们举了一个例子,天启元年十二月,内阁首辅叶向高上疏说夸赞过明熹宗朱由校勤奋好学。

大家可能觉的是明熹宗刚登基,新官上任三把火,万历和嘉靖不也是后期才摆烂的么。】

听神迹提到嘉靖和万历,朱佑樘就觉的心口发闷,他就不能听到这两个畜生的名字。

【那咱们就细数一下明熹宗朱由校自登基以来的上朝次数。

因为天启四年的实录资料的丢失,咱们就统计其他年份。

首先是天启元年到天启二年,实录上没有记载明熹宗朱由校上朝的记录,但从大臣的反应来看,此时的明熹宗朱由校还是个很勤奋好学的皇帝。

天启二年五月到天启三年十二月,这段时间《实录》上记载明熹宗朱由校一共上了80次的朝,平均下来一个月大概四次。

天启五年正月到天启六年十二月,这段时间《实录》上记载明熹宗朱由校一共上了98次的朝,平均下来也是一个月大概四次。

天启七年咱就不数了,已经是末年,影响上朝的因素太多。】

【朱佑樘】:才四次。

朱佑樘没有张嘴,但是他的心声却以弹幕的形式发到了天幕上。

【赵匡美】:那可是,谁上朝也没您上朝上的多。

赵匡美的话跟的非常快,他说的也是事实,明朝最能上朝的皇帝朱佑樘称自己是第二,就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第一。

虽然他上朝都是做的无用功,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不得不说,赵匡美说话真的是扎人心,他这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把朱佑樘怼的自闭了。

“上朝多了又有什么用。”朱佑樘叹气加自责,他又想到之前做的那些荒唐事。

如今朱佑樘没了之前的勤快,一个月也就上个三四次,倒不是他怠政,而是随着新政策的颁布,朝堂上反对声音太大。

朱佑樘既铁了心要变革,也就没见大臣的听他们口水战的必要。

虽然明朝有文官集体与皇帝夺权,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

【自万历帝后,早朝就改成了一个月九次,虽然万历最后连一次都没了。

所以明熹宗朱由校一个月四次有记录的,若加上没记录的,以万历年间的标准而言,明熹宗并不算旷工。

且大家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明熹宗朱由校上朝的频率一直没怎么变。

在上朝频率不变的情况下,之前还被夸勤政的朱由校,后期却被说成怠政不朝,相互矛盾。】

听到此处,朱棣的眉头加深。

从神迹开始分析史书后,朱棣就一直没在说话,朱棣在思考到底怎么才能改变后朝的奇葩基因。

目前来看,大明似乎出一个奇葩昏君后,就再出一个还凑合的帝王。

比如朱叫门不是个东西,朱见深尚可,朱佑樘是个傀儡,朱厚照尚可,朱厚熜混账,隆庆尚可,万历又一个王八蛋,但是朱由校好似还行。

【此处矛盾着实太明显了,好像天启二年就是一个分水岭一般,明明天启元年明熹宗朱由校还被众臣夸赞。

又是什么勤劳好学,又是什么书法写的好,此情此景,仿佛回到了弘治年当年的明孝宗朱佑樘就是被如此夸赞的。】

朱佑樘又叹了一口气,被反复鞭尸的痛苦……

【那天启二年前,为何众臣对明熹宗朱由校如此满意呢?

若明熹宗朱由校一直没变,那变的是谁呢?】

第234章

【咱们先看看明熹宗朱由校和众臣的蜜月期, 这个时期被称为“众政盈朝”。

所谓的众政盈朝是指主持朝政的都是正直君子,比如以正直自称的东林党们。

毕竟东林党在明熹宗朱由校的确有功劳,起初明熹宗朱由校也愿意将权利与他们分享。】

正直!

两个大字赫赫出现在天幕上。

老朱家的人看到天幕上正直二字,觉得特别刺眼。

当真辱没了正直二字。

【赵匡美】:功劳?难不成朱常洛是被东林党杀害的, 然后他们扶持朱由校登基?

赵匡美这脑子不去当编剧真可惜, 反正现在他看大明这些事全都是阴谋论。

让赵匡美这么一问, 乐瑶发现自己竟然没讲明末三大案之一的“移宫案”。

【说起东林党的功劳就不得不提“移宫案”, 移宫案发生在明熹宗朱由校登基之初,也是明末三大案之一。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