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334章(1 / 2)

(' *

唐代宗,唐

重用官宦??这还是他家父王么?

李诵觉得神迹所述的那个人完全是个陌生人,和他家父王完全不一样。

他家父王怎么可能会重用宦官?!

*

听到这,公子扶苏大概猜到唐顺宗为何如此短命,改革的政策全都是良策不错,但关键是唐德宗李适放纵节度使和宦官太久,如今又来了一个手腕强硬的皇帝,怕不是……

公子扶苏轻叹一口气,这就是大权旁落的下场,若一个帝王没有自保的势力,那什么政策都无法实行。

秦始皇嬴政也看透了这一点,因此把兵权放给了公子扶苏,带兵打仗亦让他领兵,为了就是建立太子的势力。

而秦始皇嬴政半点也不怕太子夺权,有实力的帝王是不屑于提防自己的儿子。

【第四,唐顺宗还减免赋税,打击朝堂的贪官污吏,并且收回地方的财政之权并安插朝堂官员。

这些改革眼看都是有利于朝堂的改革,改革之初的确也革除了大唐长久以来的不良信息风气。

这是唐顺宗李诵的成就,自然也是革新派的成就。】

*

李承乾听后朝唐顺宗如此改革,不由的叹气,他不否认后世的这些帝王初衷是好的,但是变革的时候首先要看看自己手里有什么。

哪怕是开国皇帝还要忌惮权衡各方势力,也不能上来就开始翻天覆地的改革。

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步伐不能太大。

李承乾总结了一下唐顺宗李诵面临的局面,首先藩镇割据仍旧在,唐德宗后期采取了放任之策。

其次中央军的兵权落到了宦官手中,目前不知宦官是否听从唐顺宗命令。

最后,唐顺宗启用的大臣都是朝堂新秀,并没有多少根基。

如今唐顺宗一下得罪了藩镇还有宦官,就看他能不能拉拢住朝堂众臣。

“够强硬,够自信。”一旁的李泰吐槽,自打没了当皇帝的心思,李泰整个人的状态明显变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反正不怕得罪人。

“但怎么不掂量掂量自己。”李泰觉得唐顺宗此次变革不会太顺利。

【李泰】:这次变革,得罪了多少人?

李泰没想到自己的心声竟然出现在天幕上,有点小高兴。

【改革自然是要得罪人的,起码唐顺宗是得罪了藩镇还有宦官,至于朝堂的众臣,自然而然的分为了革新派和反对派。

因此以王叔文为首革新派的需要推进革新,但凡是不同意革新的,不论是不是忠臣都不差别的打击,由此朝堂内部对此次革新的评价并不是很高。】

“全部都得罪了。”李适叹气,他觉的自家儿子和自己一个性子,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做事根本不考虑后果,也不考虑自己的实力。

“可觉的自己做的没错?”李豫问李诵。

李诵的性子不像李适那么冲动,他思考片刻,“是孙儿错了,错在急功近利。

李诵自己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在急什么,仿佛时日无多的样子。

【李诵】:我是要死了吗,这么急。

别看李诵沉稳,但是心里活动却不少,这不他的心里话出现在弹幕上。

【没错,在改革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唐顺宗李诵忽然中风了瘫痪了……】

李适看向自家儿子,怎么会……

李诵猛然抬头,还真是?

【要知道这场改革最大的支持者就是唐顺宗李诵,“二王八司马”这十人都是文官,手中可没什么兵权,论实权不如宫里的宦官,唐顺宗一倒,改革就得夭折。

于是几人开始为未来谋划,起码要阉割宦官的权利,王叔文建议把禁军的权利从官宦手中夺回,唐顺宗随即安排大将禁军奈何手握兵权的宦官不交呀。

从这咱们可以看出,不论文官武将还是宦官外戚,手中只要有了实权就会硬气,没有谁会一直对皇权忠诚。】

天幕中出现卧床不起的唐顺宗。

【唐顺宗病成这般,自然要考虑立太子之事,然而王叔文却不赞成立太子。

原因很简单,一朝天子一朝臣,还了皇帝改革之政也就作废了。

但是唐顺宗却没听从,而是立了李纯为太子,且不久后唐顺宗的身体越来越差,因此就让太子监国。

再后来,唐顺宗干脆把皇位让给了太子李纯,成为了太上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