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买活 第41节</h1>
除了黄太太之外,她家余下三个女仆倒是都被找出虫子,应当是在船上睡在地上,新染上的,因此也都被委屈剃了头,即使早打过了招呼,剃头时也无不潸然泪下,因澡堂里就有卖义髻的,倒都急切地用自己的私蓄买了下来,已是佩戴妥当,在一旁等候黄太太。
黄太太是个急性子,见众人都走了,只余下她一个,便觉焦躁,又想到丈夫不知道在外头等了自己多久,更是心急,思来想去,将心一横,从外头的通道又返回了剃头处,问道,“我虽没有虱子,但也能剪个短发吗?”
#
剪发的也是几个女娘,这又是很少见的,因为剃头匠一向是只有男人,他们走街串巷,为小儿刮头,为男人修去面上的杂毛,剪掉过长的头发——男人的头发一般不会留得太长,一般最多到背中部,够束冠便行了。而女娘都留长发,平时是不必剪发的,偶然请三姑六婆来刮面毛。只有在买活军这里才有剪发的需求。
由于浴室里很热的缘故,这几个女娘穿得也不多,看得出她们身材瘦削,并不高大,或许是南方女子——但从神情上看,这是个典型的买活军女娘,她脸上浸透了黄大人说的自由,黄太太从自由这个词又找到了一个冷门的词来形容她们,自信。买活军对着谁似乎都是这样的态度,不论是显著穷过他们的,还是显然比他们要有出身的,他们都是一样公事公办的态度。
“想剪到哪里?”
她们问,似乎也并不好奇黄太太的理由,只是让她坐下来,便连这态度也是极新鲜的,黄太太从前遇到的所有女娘都极其喜欢打听,不分年龄段,不分消息类别,像是在家里关得太闷,所以一旦有机会便发狂地想要知道一切。黄太太刚成婚时很不耐烦这样的急切,所以她和周围女眷的往来并不多,直到她一个人闷在家里实在是呆得太久,才逐渐能够理解。即便如此,她也依旧是更喜欢这种不冷不热的态度,没有人会来问理由,来规劝,要剪发,剪就是了。
“剪到这里吧。”她先比了肩膀,随后又赶快反悔往下移了一点,“这里好了。”
买活军用过的理发工具有剪子、梳子、刮刀、剃刀,不过大多数时候都只用剃刀,而且面前是没有镜子的,估计是怕刺激被迫剃头的女娘,她们虽然不殷勤但却很体贴,剪好了便递给黄太太一面镜子,让她自己举着看,“给你把头发削薄了点,绑着好看,要戴狄髻就自己用头油抿抿碎发。”
黄太太不免举起镜子左右张望,买活军的女娘还送了她一截两头打好活结的红绳,“你先把头发挽起,发圈套到根部,再抽紧活结,随后把两头系好就行了。”
她给黄太太看了看自己的头发,果然也是这样绑的,“我们都叫马尾辫,很方便。另外你这头发卖吗?若卖的话剪发就免费,还能多给你些钱。”
黄太太这才知道那些剃头的女子也有钱得——虽然头发里有虱子,但做义髻是要多次烫洗的,会杀死虫卵,钱倒也不多,二三十文,对穷人是补益,但黄太太却舍不得卖,便又花了几文钱买了红绳,将自己的头发扎好了,准备带回去埋起来——发乃气血之余,大户人家是很忌讳落入别人手中的,若有剪发,都是自行焚烧掩埋。
这一□□完,已是小半个时辰过去,黄太太头发也全干了,她因为没有虱子的缘故,可以穿上带进来替换的衣物,三个女仆则只能穿买活军发的衣服,料子不太好,她们自己的衣物都被收去洗晒了,要用热水煮洗才能杀死虫卵,又得了一张纸,“三日后来取,如果不能带发的这套来还,便要多带一百文来做押金,等这套衣服换来了才能赎。”
身上穿的这套麻衣并不舒适,应当也是怕这衣服被带走了就不还,黄太太暗暗点头,觉得这确乎是很明白的道理,买活军这里各处办事的确都很精明,虽然或许还有些身无分文、衣衫褴褛的妇人来讨生活,恐怕并不会来取自己原来的破衣烂衫,便等如是亏了这一套衣服。但这些人来这里也都是为了做活的,总不能叫她们没衣穿。总的说来,这举措能帮到最穷的人,也可以限制到那些有能力却爱占小便宜的人。
她突然把头发剪短了,又换了发型,自然引来女仆们的战栗,这三人片刻前还为黄太太庆幸她不必剪头,此时却都如丧考妣、惋惜不已,只是碍于黄太太平时管家严厉,不敢多言。而黄太太虽然做出自信的样子——不自觉已开始模仿了买活军女娘的模样,但心下其实也有些忐忑,主要是她不知丈夫的态度,黄大人会不会喜欢呢?又或者这样会否太过急进,若让眼线把消息传递回去,会惹来上峰的怀疑?
前一点倒也罢了,夫妇二人是很相知的,便是真不喜欢,再留长就好了。但后一点很可能会带来极大的麻烦,黄太太想到这里便又有些不安了,走出关口,见丈夫并几个家人站在一架骡车前,不由有一刻放缓了脚步,见带来的老妈妈瞟了自己一眼,方才起了性,轻哼一声,昂首走向黄大人。
黄大人一见到她,果然远远地便抬起眉毛,乍然笑了起来。黄太太一见便晓得,丈夫对她的新发式非但没有非议,反而颇是喜爱,她心中猛然一松,随后不知怎么,又感动得几乎落泪,只是不好在人前显出来,忙吸了一口气,走到黄大人身边,正要说话,黄大人已笑对她道,“很中看!”
说着,仿佛是被她的可爱所激动,竟举手摸了摸她的头顶,惊得黄太太面色惨变,连忙就要躲开,就连她从娘家带来的老妈妈都顾不得主仆之别,连忙挡在黄太太跟前,正色道,“老爷请留神!这可是正头娘子!”
第91章 女人的声音
老妈妈的这句话自然是说得很有道理的, 她也正是为了维护黄太太的尊严。虽然黄太太自己或许也觉得这样的规矩很无谓,但事实摆在这里,不论民间如何, 官宦人家的女眷,一旦出了自家的院落,便是凛然不可侵犯,别说在大街上了, 哪怕就是在自家院落外的走道里, 和丈夫有了一星半点肢体上的接触, 都会成为‘狐媚子’的有力论据, ‘必定是她使了什么妖法, 好好的爷们, 被她勾成了这不体面的样子’——男人的不体面总是能归罪给一个狐媚的女人。
倘若是在大街上呢?这就要分南北了,在北方就连伎女都不会公然和男子在大街上并身而行,所谓的倚红偎翠,只能发生在特定的场合, 携妓浪游亦只是二人共乘一部马车, 若被人听到了里头的谈笑声,便已很出格了。哪怕是时下公认最荒淫无道的藩王, 也很少在全公开场合和女子发生什么身体接触, 一般都是关起门在私邸玩。有些出身理学名家的太太,甚至下了床就端出另一副面孔,闺房之乐只在床笫之间,下了床连夫婿想要偶然一试画眉之乐,都嫌不够庄重, 大放不开。
黄太太一家世居北方, 作风自然相对严谨, 即便在武林住了三四年,社会交往也不太多,并未受到南风侵染,老妈妈这话自忖说得很正当,也正该由她来说,因为若由太太来讲,便会坏了夫妻间的和气。她这样多年伺候的娘家陪房,在黄大人面前亦有些体面,也不怕因为一两句话就落了大不是。
黄大人因为靠娘家起来的缘故,虽然锦衣卫在外凶名赫赫,在家却一向是和气,闻言也并不生气,只是对老妈妈笑道,“你老可放心吧,这里是买活军治下,没那么多规矩,不信,你们自己瞧去。”
说着,还是强摸了摸黄太太的头顶,黄太太忙捂着头跳开了,嗔道,“我才洗干净的头,你这脏手!”因为在冬季,这干净的头是很难得的,还没有上了头油,清爽的感觉又更难得了,所以她的埋怨相当的理直气壮,而且情真意切。
黄大人也笑道,“在船上怕你听了洗澡两个字就浑身发痒,因此没告诉你,买活军这里是习惯了每天洗澡都洗头的,至少也要隔天一洗,因此长发的女子,在这里做什么事都要慢人一步,而且本地的头油也销得很不好,你以后天天都是干净的头。”他知道妻子并不喜欢把头梳得油油的,做了一个头几天都不能拆的感觉。
凡是女子,就没有愿意被人嫌弃脏污的。倘若所有人都是十天半个月当大事似的洗一次头,那倒也罢了,倘若人人都是短发,时常洗头,那么长发女子便无可避免地被人怀疑头发脏污发臭,黄太太便是想到了这一点,才仿佛是找到了一个足以说得过去的理由,毅然剪去了长发,不过多年来的习惯,北方人冬日便天然地觉得无法时常洗发,此时听说剪短了头发还有这个便利,当即是喜笑颜开。就连几个女仆的沮丧都得以抚平少许,短发至少有了一项福利,那便是洗头确然是方便了很多,也少了梳头上油的花销与时间。
此时再看四周,又有了新的发觉,那便是此地的女子是很多的——这些仆从也算是去过了好几个码头,一般来讲,码头附近的女眷,除了那些经过的女客之外,最多的便是流莺了,除此以外,正经的女眷是很少见的。但此刻入关之后,水泥路两边的店铺里随时都有穿着厚袄子的短发女娘走进走出,均都未施脂粉,从气质、谈吐、神色来看,都和流莺没有丝毫的关系。
虽说面孔还是一样的,但来了这里,便仿佛是来了一处全新的地界一般,一切规矩全都和原本的来处不同。所有原本的经验都没用了,虽然在来时,黄大人也提到了买活军治下是没有伎女的,但众人都以为这话和‘种地要交税’一样,是听过便算的废话。直到这一刻,看到完全不同的风貌,众人这才逐渐意识到,买活军治下,官府的说话恐怕是真有用的,而非总是虎头蛇尾的一纸虚言,赶上了便是赶上了,没有赶上那便是运气好,风头过去一切照旧。
这便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恐慌和郑重,就连黄太太也在心中回忆着黄大人讲过的规矩——一旦发觉规矩是真的有用,便开始惧怕触犯了。而黄大人又捅了捅她,示意她看向街尾的一对夫妻——男女都是二十多岁的年纪,两个人并肩走着,时不时互相谈笑几句,形容十分亲密,而街角的行人往往视若无睹,偶有白眼,也是因为他们走得慢,阻住了自己的脚步。
这又是外间绝对看不到的景象,在外头,哪怕是农妇农夫,也很少并肩走动,一般来讲,总是男人走在前头,女人落在侧后方。至于交谈,也是越少越好,最多是眼神交流,而亲密的接触更不会有,倘若有人敢牵手同行,那么被抓去打死恐怕也是该当的,像这样边走边说边笑的,就是在数十年前民风极度开放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成为一种潮流。
但在此处,这样的亲密行为便和女子的短发一样,仿佛也为人们所司空见惯了,同样司空见惯的还有独自出行的年轻女娘,城里时不时便有女娘急匆匆地走过,显见是有职司在身正在赶路,码头上还有些戴着围兜,一看便知道是码头吏目的女娘在和同事的男丁大声地喊着什么,引来了更多人的跑动——码头要卸货装货,的确长年累月都是这样急的。
街道上、店铺里、码头上、小院中……这座城的女娘是如此之多,如此的随处可见,呈现的状态又是这样的自由自在,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甚至仿佛因此都挪动不了脚步了,哪怕就是京城又或者武林,街面上也看不到这么多的女娘。贸然上街自然是不好的,即便是出去买菜,也要带上年幼的小使女或是儿女同行,一个是方便传话,再一个也可以减弱被拐走、被臊皮的危险。
老妈妈显然从未想过一座小小的县城里会有这么多自己做工的女娘,连她都说不出来话了,只能不断地摇头来表示自己的不赞成,但到底是不赞成什么呢,也是说不出来的,而黄大人的意思已很明显了:在这样的地方,偶然摸一摸妻子的头的确也是很无妨的。
“炸鸡腿出锅喽——你们买鸡架的排好队!”远处传来了女娘清脆的叫卖声。
“今天到港的人数和册子对得上吗?”前头不远处也有女人的声音,在和他们这艘福船的负责人交涉着。
“去鸡笼岛的货!”有个矫健的女娘从他们身边疾步闯了过去,挥舞着手中的纸张,“喂!这份报单!别忘了这份报单啊!”
“来做工的织女这里走!”好几个女娘在不远处招揽今日到港的成年女眷,“到这里来勾销名册!”
各式各样的声音,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不论是黄太太还是老妈妈,甚或是在不远处等候分派的王家女眷们,她们都在这嘈杂的码头不安地交换着眼神,先后意识到了此地的不同:这里的女人实在的多,几乎能占据了街面的一半,而她们正积极地发出各式各样的声音,如此的吵嚷,如此的大声,吵嚷到让她们都察觉到了自己的沉默。和买活军的女娘比起来,她们几乎就像是天然的哑巴。一向是最体面的她们,在这些忙碌的、急躁的,吵嚷的女娘们面前,反而显得格格不入,显得愚笨而落伍,再没有了从前的从容。
“婆婆!”远处传来的脆嫩叫声打破了这片刻的尴尬,在‘叮铃、叮铃’的铃声中,王麻子口中那个在本地做事的弟弟,骑着那传说中的仙器‘自行车’,载着一个小童飞快地骑了过来,刚到港的旅客们不觉发出轻呼,甚至有人不顾自己刚刚洗过了澡,就想要跪下叩拜,但又被迅速地喝止了,“地上脏的很!六姐最讨厌脏的人!”
“叔叔!”
“舅父!”
亲戚们隔年相见,彼此自然喜悦,尤其这个弟弟又骑来了这样的仙器,足证他在本地相当的受到重用,在欢声笑语中彼此稍微厮见过了,王弟弟又火急火燎地把自己的小儿子塞到亲眷们怀里,“大郎,您先照看着弟弟,我这有点公事要去码头,稍后你们住下了我来找你们!”
说着又偏腿骑上了‘自行车’,往码头疾驰而去,口中还喊道,“葛吏目,葛吏目!葛爱娣!你别一见我就跑!师公你都不认了吗!我问你我们衢县要的棉花到底什么时候能发,你不能只顾着临城县的父老,便不管浙江道的乡亲——”
码头那里有个女吏目便不得不停下了脚步,满是无奈地等他过去,众人的眼神也都跟了过去,除了黄大人,其余人的下颔几乎都是不可置信地微张着的——已婚配成家的体面老爷当众喊别家女眷的闺名!这在外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王家人显然吃惊于自己的儿子/弟弟/舅父/叔父……何时竟成了这样一个孟浪急躁的人!甚至或许已开始怀疑这葛吏目和他或许便存在了什么不正当的关系。
但这怀疑很快便因为葛吏目的长相被打消了,或许也因为两人对话时那……正常到奇特的氛围。说正常,是因为他们的交谈似乎并不发生任何性别的关系,葛吏目和王弟弟的交流开始是客气的,随后迅速转化成争辩,两人都争着往外说数字,并且试图争取走来旁观的几个同事的理解,随后便又都激动了起来——但可以听得出来,他们的矛盾总的说来和到港棉花的分配有关,而这无论如何也和男女之间的事情没有关系,以至于虽然他们正在彼此对话,但观感上这似乎也并不触犯什么禁忌:既然衢县要棉花,王弟弟代表衢县而来,而葛吏目又管棉花,他们的交谈哪怕在老妈妈来看也似乎是很正常的。即便是将葛吏目换成一个男人,或者将王弟弟换成一个女娘,他们的对话也不会因此发生任何改变。
但奇特也就奇特在这里了,这种正常的对话在外头是非常奇特的,因为在外头似乎并没有一个能管到港棉花的女吏目,也就没有任何女人能和男人展开关于公务的对话。男女间的对话似乎被赋予了一种极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倘若他们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或者是法律上的从属关系——夫与妻,主人与仆人,那么他们的对话天然地便仿佛就是不道德的,哪怕是极为冠冕堂皇的对话,背后仿佛都藏了关于性的暗示与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