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女性文学 > 买活 > 买活 第53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买活 第53节(2 / 2)

按他的经验估量,一份雕版一日夜最多也就印千次算是极多的了,这还要用很好的木头,因此书房发书,若拿捏不了前景,一般第一版也就是数千册,听儿子说起,这《买活周报》一发是数万份,便知道买活军一定在印刷技术上又有了突破。所用的活字比木活字、陶活字更稳定,又比铜活字更坚硬,还没看正文,不由得就道,“这一套活字如何发卖?若是肯带一个师傅来教,便是四五千两也都值得的。”

宋玉亭摇头道,“这自是不卖的,一套四五千两也止不住。没看雷老弟也只是托人带了书本过去排版?他们家中可也有书坊呢。只云县那处交通便利,若书坊也能对外接单,我们倒可去印了书来,往广府发卖。”

宋老太爷道,“这是一,二来你也说了,买活军用的紫头筹子,那染料不知是如何调配的,很难仿造,可见得他们对彩印也是有心得的,这又是一门大可做得的生意,且不说往广府一带散发,便是那些西洋人,也很可以印些什么圣母图去赚他们的钱。这就又是一门生意了。”

此时一副印刷精美的彩画,售价四五百文是丝毫也不新奇的,买活军有了金属活字的技术,毋庸置疑便可以烧造金属雕版,这种雕版本身都是财富,哪怕是每年刻印年画贩卖,都是稳定的财源。宋玉亭满口称是,道,“如此免不得又要走一趟云县了,底下掌柜们倒也不好做主。”

一边说,一边看宋老太爷的脸色,宋老太爷无奈道,“你怎么不把家安到云县去!”

原来宋玉亭自从押船去了一次云县,便屡屡在云县逗留不归,对买活军的一切物事都极为着迷,把世交雷家的小老弟拐去了不归不说,还搬弄回了那所谓的自行车。带回来也就带回来吧,还非得在亲友中夸口,当下便引起轰动,全城士绅都知道他弄了个‘铁驴子’回来,口耳相传,不知多少谣言,一时闹得沸沸扬扬,连官府几位大人都表示关注,传话让宋家将这自行车带去一观。

宋家为了这自行车本身就花了两千两银子,这倒也还罢了,但后续打点各方的大人,又是数百两银子流水价孝敬了出去,最后到底是将这自行车献给了他们家的老根底,百年来世代有人在京城为官,高祖更曾入阁,如今家住浮桥的李家,这才平息了事态——这还是后来传了消息,连宫中都用了买活军敬献的自行车,为宋家免除了最后的隐患,否则哪怕时至今日,只怕仍是睡不安寝,深怕什么时候就被人以私通反贼的罪名给抄了家。

饶是他家在海外也有船队,这几千两开销出去,最后手里什么没落着,宋老太爷也觉得肉痛,此后便不许宋玉亭再去云县,唯独只有牛痘出来那段时间,雷轻写信回来,宋玉亭便又带着雷家子弟去了一次,学习种痘,并且带回了一批痘苗。

由于这是买活军治下传出的东西,宋家也不好大肆宣扬,但又无法阻拦人们种痘的热情,总之又不免破财消灾,为雷家打点关系,雷家的药铺子里这才多了种痘一项。虽然定价极廉,不过五十文一剂,但半年下来,雷家还是乍成豪富,这里头宋家白搭了不少金银财宝,却空坐着看雷家发达,便是宋老太爷也知道,人情无价,嘴里不免也埋怨几句,“此一去,不知又要花销多少。这些新生意赚来的也不够你花的。”

宋玉亭不敢和父亲顶嘴,只一径微笑,见宋老太爷不再说嘴,便知道他已是默许,这一遭云县是可以走的。

当下二人埋头看报,宋老太爷先拿了第一期来看,这报纸已被熨过,十分平展,头版也做好了标注,第一篇文章是谢六姐的亲笔,解释了报纸的概念——“为面向我买活军活死人的文章合集,凡是活死人必须认真阅读,如此,便可更清楚地明白家主谢六姐的意思,也可明了谢六姐的家规,使活死人免受恶人欺凌。那些吏目倘若有狐假虎威、招摇撞骗,与谢六姐的规条有抵触的地方,看了报纸便可明了,并设法往上汇报。而此报纸中也会对六姐的种种家规做出解释,让民众更容易趋利避害”云云。

这样看,这并非和邸报一样,是汇合了官员奏章以及朱批的合集,实用性似乎要更强。这也让宋老太爷兴趣更浓——生意做得大的人家,都要想方设法地找邸报来看,其实就是为了第一时间了解政策的变动,并且分析其中的风险和机会。朝廷节选奏折,其实也是为了解释自身的施政理念,但他们刊发邸报的对象是外地衙门,这些读者默认了便能明白奏折中的潜台词,并且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也就意味着邸报对大部分商人来说都晦涩深奥,并没有什么阅读的趣味。

而买活周报,便要平易近人得多了,反正他们也是活字印刷,字体可以很小,又无须顾虑抄写书吏,因此周报完全摒弃了文言,一律使用白话、拼音标注,哪怕就是老农,只要会拼音也能无障碍地朗读。而且所写的几乎无一不是民生相关,在宋家这样的商户来看,每一页似乎都写满了商机——教导防疫,那就说明云县方面需要药材,提倡农事,那就更不得了了,其中写的关窍哪个不能指点自家的农庄?

“他们很需要牛啊!”

宋老太爷连看了三期报纸,然后把三期都折在了连载笑话、小说,以及趣味算学题的第八版上,准备稍后再仔细看。抬头对宋玉亭说道,“接连三天,都由买活军官府的口吻,发了通告来求牛。”

宋玉亭忙道,“正是了,儿子和您想到了一块,咱们在晋江的那个庄子,因这几年水文不好,屡遭洪灾,收成一向不怎么样,刚好背后又靠着山,儿子想若不然便改为养牛了,今日唤了管家来问,也是知晓,若是今年都放开了配,那一年至少也有二百多头小牛犊子,从我们这里直接上海船运到云县,路上花费的时间倒也不多。”

海运便是这一点好,若是走熟的路,又是地头蛇,不必担心海盗,那么运输本身的费用实在是不高的。老太爷笑道,“这倒也还算你有些聪明在里头,我再说一句——你便不妨先买些牛来,就这一船试着运一运,若是可以,解了燃眉之急不说,也能加一加你的政审分,说不定还能早日再买一辆自行车孝敬给你老子骑骑呢。”

买活军对牛的需求,只需要熟悉他们治下的民生,便可以分析出来,一定是稳定、长期、大量的,哪怕从生产到贩卖要消耗一两年的光景,在宋氏父子来看,这生意也很可以做得,况且养牛是怎么也不太亏的,便是买活军用不着了,杀了制牛肉干贩卖也不会折本,赚多赚少的问题而已。宋玉亭脸皮厚,只当听不见父亲刺他,笑着应了下来。

因又要发一船去云县,二人不免细读报纸,钻研着云县的需求,盘算着该带什么货物前去贩售,此时便越发感到报纸的好了,纵然传递上也有个时效的差别,但有些长期的大宗商品需求,却不可能有太大的波动,由需要的人来刊发,比靠自家的掌柜打听要更全面得多。很快几份报纸上已用朱笔圈了几个圈,都是父子俩觉得可以在市面上搜罗的商品,此时卡着宋家脖子的不是钱财,也不是对销路的担心,而是运力的有限。能卖的东西太多了,但船舱却只有这些,便连一个麻袋都要仔细衡量才好。

宋玉亭在云县处也学会了制表,当下正拿了竹纸来打格子,往上列品名时,外头忽然有人来禀报道,“老太爷、老爷,李家来人了,是二少爷亲自来,还带了两个管家,将自行车送了回来。”

宋家父子均是大奇,不过因为李家只来了二少爷,按礼该由宋玉亭出面招待,宋玉亭忙回房换了见客的衣裳,将李二少爷让到内书房,二人谈了半晌,这才回来寻父亲回话,道,“李家言辞很客气,说之前收那自行车,不过是外头风声紧,由他们取走动静小些,既然此事已经平息,自当完璧归赵,除此之外,也没说什么别的。”

宋老太爷奇道,“吃进嘴的还能吐出来?这可不像李家行事,其中必有缘由。”

二人正计议着要去亲友处打探风声,又有人进来回话道,“老爷,外头又来了一波人客,是榕城府尹胡家的管家,手里拿了胡大人与福建道镇守太监郑大珰的门贴,还带了几样表礼,我看他们神色颇为和煦,表礼也十分丰富呢。”

宋氏父子当下也是惊得都站起身来,丝毫不敢怠慢,宋老太爷回房换衣,宋老爷则连声吩咐,带了自己长子过来,大开中门将胡管家迎了进来,双方彼此见过礼,又密斟了许久,胡管家方才告辞离去。

事已至此,虽然李家并无只言片语提到阉党,但宋家如何能不晓得?李家归还自行车,无非是受到了阉党的压力——李家上一个阁老已是数十年前,正所谓人走茶凉,虽然在地方上还是大有面子,但要说和阉党这样的新贵作对,那是痴人说梦了。既然阉党要挖角,那么不论宋家还是李家,实则都没有置喙的余地,只能接受宋家定位的变化。

于宋家这里,郑珰的延揽令人又惊又喜,也是顾虑重重,而李家方面也要做出解释,令双方关系能持续圆融交往,莫要落下了怨恨,这种仕宦家族,说不准什么时候又出了一飞冲天的俊才,是不能往死里得罪的。两父子诧异之余,漏夜密谈,虽也有忧心,但宋玉亭还是对父亲笑道,“大人,这自行车买得到底也还值得——若无这自行车,郑珰可知道我是谁呢?”

宋老太爷此时也不好嘴硬了,默然半晌,还是叹道,“可见这政审分的重要了,既然如此,牛还是重点,不能因其利润不高便不卖了,买活军这个政审分的制度是好,你送了雷家郎中过去,得了加分,买了自行车回来,才有了咱们家后续的这些因缘。如此,也该感谢雷家。”

宋玉亭道,“可不是这个理?”

既然要加分,那便要仔细琢磨了,买活军在报纸上列明了大量急需的,除了牛之外,还有棉花,以及各种高精尖的人才,棉花这东西,也是要讲收成的,仓促间实在是难以筹措,宋玉亭既然存心要多加分,便很不择手段,翌日起来,借着送报纸的机会,又往雷家拜访,想着若是能从他家再带走一两个郎中,那也是好的。

谁知刚走到雷家府门前,便听到里头一阵吵嚷混乱,又有一个小子直冲了出来,差些惊了宋玉亭的马,后头直追出几个人,叫道,“拦着三少爷!别叫他跑了!三少爷!码头无船,你今天去不了云县的!”

第117章 宋家人读报(下)

“还是小宋有心了, 这报纸我们原也有几份,只是子重那孩子到底年轻,不似你老练, 心里少了成算, 只各色带了两份回来, 这如何够分的?老四、老五正在里头抄着哩,好热的天气,汗都湿了,倒也还算他们有些求学的心。”

雷、宋两家本属世交,从前也曾结了一门亲,虽然雷家人对雷郎中北上之举, 私底下或许不无恼怒, 但如今他们家那雷除病堂的郎中, 日日夜夜都在泉州一带奔走, 甚至还得了官府给的一块匾额,含混地表彰了雷家‘药泽父老’的善举, 又得了钱,又得了体面,这也是因为雷郎中捣鼓出了‘牛痘’。

因此雷家对宋玉亭相当热情,雷老太爷亲自款待他吃茶,又示意小婢女将刚炸好的麻粩放到宋老爷手边,笑道,“来,尝尝我们家的新味儿,用的也是六姐处新产的药材所制。”

他半点不提刚才被捉回去的三孙儿, 但宋玉亭也知道, 自己把雷家最有出息的二房大孙子雷轻拐带到买活军那里去, 迄今两年多雷轻也不肯回来,而眼看这三孙子怕也难留住,一心要去买活军那里闯荡,说来都是因为自己,当下也是打点着小心,斜签着身子坐在椅上,笑道,“老太爷厚爱包容,晚辈愧领、愧领。”

说着,便将那炸得金黄酥脆,上头还撒了红粉的麻粩捻起,放进口中轻轻一咬,果然口感香酥蜜甜,细品之下,又有淡淡的辣味,反而更显出了糯米与芝麻的油润香甜,不由赞道,“果然是太爷家的名点,令人回味无穷,这辣味恰到好处,微咸而更显甜味……嗯,这似乎不是雪花糖,而是添了蜂蜜?”

在座几个陪坐的耆老都笑了,也道,“不愧是宋家人,你们走南闯北,是真的吃过见过。”

这麻粩是泉州一带流传已久的茶点,富裕之家往往常备,用糯米与槟榔芋泥做馅,虽然这二者都是顶胃的东西,但麻粩的馅心却偏偏酥脆蓬松,外头再裹一层麦芽糖衣,这糖衣又要粘牙,最外层沾一层芝麻,也有沾花生碎的,再入油慢炸而成。

闽南一带探望病人、孕妇,往往也有称半斤麻粩带去的。而雷家的麻粩又是一绝,时常大量制作分送亲友,宋玉亭从小吃雷家麻粩吃到大,自然能吃出不同来,此时因笑道,“从前用麦芽糖,是前些年买活军的雪花糖贩来了之后,这糖衣就变了方子,添了雪花糖在里头,滋味更足而口感又更轻盈了许多,当年小侄头一回品尝,便觉得比往日更加美味,如今几年过去,现下市售的麻粩也都添雪花糖了。”

这番往事款款道来,其中都是两家多年世交的情分,雷老爷子十分欣慰,连道,“可是如此,外头的麻粩,如今反倒是雪花糖添得更多,粘牙糖添得少了些,这全是因为雪花糖卖得便宜——还是你们怜恤乡里啊。”

泉州的盐糖贸易现在几乎都被宋家包了,盐价、糖价还不是宋玉亭一言可决?他不赚父老的钱,图的便是这民间的一点声誉,双方这样互捧,彼此都觉开怀,雷家几个爷们又道,“这蜂蜜也要归功于你们这些雪花糖,若不是糖价下来了,蜜蜂没那样容易越冬,这蜂蜜的产量也上不来。如今我们泉州一带,蜂蜜比往年要增产了五成,对我们这些药材铺子倒是好事儿。”

此时养蜂早已是相当普遍的行业,除了蜂蜜之外,蜂蜡也很能卖上价,只是这一行颇难做大,利也有限,便是因为在无花的季节,蜜蜂只能吃糖为生。因此养蜂人多是四季迁徙,逐花而居。饶是如此,到了冬日也还是有大批蜜蜂死去。

而泉州这里,由于雪花糖卖得便宜,蜜蜂过冬的耗费便少了,一个糖价下来了几年,竟连养蜂业都跟着发展起来,让药材铺子也跟着得了好处——不但蜂蜜本身就是一味药材,药铺卖的药丸许多都是合蜜来滚的,蜜价低了,不但雷家的麻粩能用蜂蜜来做,且雷除病堂的药丸子也能跟着降些价格,不论多少那都是百姓的实惠。

宋玉亭本人是看了三期报纸的,对其中一期上刊登的文章极是认可,其中正解释着为何商业贸易如此重要,而泉州糖业的变化,以及后续一系列的改变,就是再好不过的例子。为商者利润不必一味追高,细水长流,维持一定的收益,一样也能厚泽百姓,倒是比一般的吏目更见好处哩。

此时听雷家说起这些事,他心中的欢喜更胜于赚了多少钱,只恨不得要写一篇文章,也刊发出来,叫《买活周报》的百姓们都知道有这样的好事,因他宋玉亭而发生——便是因此要给周报厚礼,也都是极愿意开销的。只是此事一时也操办不得,只能强自压在心底,眉开眼笑,拿起茶杯连喝了几口安溪铁观音。

众人因又品鉴起了这辣椒粉和麻粩的配搭,按雷老爷子所说,这是在试验辣椒的药性、食性,雷家一向推崇食药不分家,并且很热衷于引种新鲜药材植株,因此雷轻也常常请宋家船队捎带盆栽,如辣椒、西红柿、玉米等,如今都在雷家庄子里种着。雷老爷子道,“这样东西都是很可吃的,不过只有辣椒或可以入药。玉米一说产量极高,可惜本地农户愚钝,日子也还算过得下去的那些,都不愿学种玉米,也就我们家的庄子勉强种了一些,几个逆子还老大不乐意。”

似雷家这样的人家,在本地根深叶茂,乃是大族,主支以雷老太爷为首,膝下六房已经分家,但还时常到主宅来请安走动,刚才所说的老四、老五便是别房的子弟,至于其余远近亲戚,也多有从医的,虽然不算富可敌国,但多数各有安稳营生。这种人家也不抱能青云直上的希望,只想着安稳传宗接代,是最盼着国富民安的,所谓忧国忧民的那些士大夫,便多数都是从这样的家里出来。

除此之外,若说雷家人还有什么欲求,那便是在医道上有所进展,若能著书立说、开宗立派,再出一个在杏林中名声广博的名医,恐怕雷老爷子也就无憾了。不过此事也已被雷轻完成了大半——此事最可惜的便是由于买活军是反贼,牛痘和雷家的关系不能大肆宣扬,否则只怕雷老爷子早就敲锣打鼓地祭祖去了。

宋玉亭知道雷轻还曾托人给雷家带回了《赤脚医生手册.一》,雷家暗中研读了很久,而且还在民间散布删改后的抄本,这抄本以一些疾病的诊断和颜芳为主,并没有人体图这样过于激进的内容,但之后历次包裹中便没了后续。雷老爷子每常念着雷轻,只怕也是念着后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