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女性文学 > 买活 > 买活 第55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买活 第55节(1 / 2)

<h1>买活 第55节</h1>

“就譬如说,人类总是要死,而对死亡的恐惧就催生了相关的迷信,人们相信死后也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一切没有任何证据,纯粹来自于自己的想象。而这份想象会反过来束缚人类对死亡的研究——迷信正是发展生产力的一大障碍,农户对于蝗虫的膜拜,甚至称为虫神,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蝗虫明明是害虫,但在农村若有人研究灭虫,甚至还会因为迷信的缘故遭到反对,因为农户把减产的恐惧运用迷信进行包装,通过膜拜、敬畏蝗虫而缓解,他们一旦深信不疑‘皇虫’降世是天罚,便没有了灭杀蝗虫的勇气,只能在迷信中坐视自己走向灭亡。”

这件事徐子先是有听说的,尤其是在西北,农户遇蝗灾则只顾着敬拜、畏缩、恐惧,莫说灭虫,甚至连逃荒的勇气都没有,认为皇虫兴起是天要收人。他不得不赞成谢六姐的说法,这确然是农户愚昧的表现。

“农户们是这样,读书人们就不是这样了吗?”但下一句话又让他不快了起来,谢六姐的文风相当的简洁平稳,“我认为凡是仍发自内心相信天人感应的儒生,都是把自己对自然的恐惧寄托在了对天人感应的迷信中,即凡是有灾殃则必定是天子不修德行,凡是发生在自身的坏事都是自身德行不够圆融的表现,将对外的恐惧转化为责己,相信可以通过修自身而影响到天地灾变,因为自身是可以影响和改变的领域,尚可做出努力。这种对恐惧的转化成为较高级的迷信——负面作用没那么大,但依然是迷信,而且这种经过让步的,温和的迷信,由于其经过了精心的包装,在逻辑上有很强的诡辩性,对生产力的桎梏还要更大。”

“儒家经典提炼成一句话,即是‘君子’们通过对自身的德行与手段的修持,令朝廷上下政通人和,减少政治系统的内耗,而达到风调雨顺,连年增产的结果,从而天下大同,不分贫富均可居者有其屋,贫者有其食。我们从中提炼出的逻辑链是,君子修身-朝廷所有人都是君子,众正盈朝,所有人修身——自然环境因此改变,完全符合农业生产的需要,风调雨顺。”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深层的迷信,相信人类的思想活动能够改变自然规律。这种思维模式的极致反映在生产中,便是对匠户和工造技术的轻视,所有的先进技术都是奇技淫巧,当天时不利时,没有总结测量气温的变化,而是一味地以此为把柄来攻讦政敌。算学是奇技淫巧,工学是奇技淫巧,唯有对文学和政治学的追求是‘治国大道’,这是逻辑自洽的,所有的迷信都能逻辑自洽,但却也一文不值,因为这不符合世界的客观规律!”

“世界的客观规律只有一点:自然的运转不因任何意志力而转移,人类只能通过数学,通过物理,通过化学,研究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达成对自然的驯服,不断地提升生产力,提高土地和矿产、人力的单位产量,才能让不断扩大的百姓群体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才能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人类只有通过数学、通过物理、通过化学……

不知什么时候,徐子先的眼中已经蓄满了泪水,他的指尖颤抖着,几乎拿不稳轻轻的报纸,他还只是研读过亲戚寄来的物理、化学教材的第一册 ,知道了一些浅显的物理常识,但此刻却依旧仿佛被这句话一下戳到了心尖,在此之前,徐子先从未想过此世间还有统治者——不论她现在的地盘是多么的小,谢六姐诚然算是个统治者了,而徐子先从未想过还有一个统治者会发出这样的言论:迷信无用,儒学无用,数学,数学才是真正能够救苦救难,真正能‘提高生产力’的东西!

接下来是一段对生产力这概念的介绍,谢六姐此时又渐渐地回落到现实之中,她行文的风格变得很可亲了,“所谓的生产力,便是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在一块土地或是一台机器上所能得到的成果。生产力并不是通过迷信而提升的,而恰恰是通过迷信的反面——通过知识的传播,对自然的钻研而提升。只是有时能让生产力提升的知识,会被包装为一种迷信,譬如民间种地时的许多讲究,都有科学道理在背后支持,只是由于民众无智,不得不以迷信的名义向外传播。”

“譬如说,许多村中在稻子灌浆时不喜外人来访下地,说是会惊了稻神,这实际上是因为外人,尤其是其余农民到来,可能会传播病虫害。又有民间对节气的神化传说,譬如立春冬娘娘移位等等,实际上都是对自然的认识,转化为民俗,而民俗在传播中又被神化。不能因为神话中的确有对生产生活有帮助的部分,便忽略了其中占比更多,更为禁锢生产力的糟粕。”

“以这几年的天气来说,如果依旧迷信冬娘娘移位,准备春耕,便会受到这些年异常的天气影响。生产力的进步极为艰难,所需要的人才永无止境,买活军正是因此才在不断扫盲,培育出更有可能提高生产力的人才。但所有提高生产力的道理都伴随着失败和艰难,唯有克服了恐惧的百姓,才能在遇挫时继续勇敢前行,因他们怀抱着人定胜天的信念,那些迷信的百姓会将所有的困难归于‘神罚’,所有的无知归于‘神的领域’,迷信将成为他们的逃避,他们会失去晋身的机会,而吏目们会发现自己的管理变得更为轻易,更有意思的是,因为人才的减少,他们的竞争也变得更加微弱。”

“或许这对吏目本身来说是有利的,但对生产力的提高是极大的拖延,一人计短,两人计长,思索的大脑越多,生产力的进步也就越快,买活军正依赖于超出外界的生产力在不断扩张,我们无往不利的原因并不是群众对我的绝对信仰,而是我能让他们吃饱饭,吃得好,我们能在一亩地上种出六百斤粮食,将来还有更多——这一切不是仙力的作用,而是千千万万个老百姓在一代一代地和自然斗争,是无数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果,高产稻是理性的结晶,蒸汽机是理性的结晶,而迷信则只是生产力的绝对反面。”

“是以,我在此郑重要求,买活军吏目针对内部的统治中,绝对禁止采用恐惧与迷信作为统治手段,各吏目必须耐下性子,反复做工作,始终以开启民智作为自己的第一工作目标,如此才能让买活军始终掌握最先进的生产力,长治久安,甚至不断扩张,让普天下更多的百姓过上不愁粮食吃的好日子。”

“最后我再强调一遍,不论是什么形式的宗教,只要阐述其与现实生产的关系,散播诸如‘气候不好是遭遇神罚’之类的传言,在买活军境内均为非法,人类的思想活动无法对自然规律产生任何影响。即使自然规律将带来极为严酷的将来,唯一有效的做法也只是冷静务实的应对,而非被恐惧主宰,逃避到信仰之中。即便我是神,我也绝不会保佑膜拜我的人,所有神都厌弃只知逃避与恐惧的懦夫,唯独会令我赞赏的,只有面对现实的勇敢。”

文章至此结束,徐子先久久无语,热泪从他的双眼中不断地涌出,哪怕是这篇文章用语直白浅俗毫无文采,结构混乱,说理更不算清晰——但哪怕是这样蹩脚的一篇文章,依旧令这个老者,这个学贯古今的天下第一格物大家心潮起伏,他不会说这篇文章完全征服了他,哪怕这其中的确有些话让他忍不住反复阅读,‘人类通过数学,通过物理,通过化学,通过知识研究自然,改造自然’……‘人类的思想活动永远无法改变自然规律’……‘这一切不是仙力的作用,而是千千万万个老百姓在一代一代地和自然斗争’……

这一切不是仙力的作用,而是千千万万个老百姓在一代一代地和自然斗争,他尤其喜欢这句话,他仿佛见到了另一个世界——那仙宫之中,也存在着的苦难与无奈,看到了那血与汗中始终孕育着的,不屈的、自由的生机,而他又因为那指责儒生是新巫觋的语言而战栗。

他仿佛要为自己辩解,为儒学辩解,为他所信仰的移鼠辩解,或许他也不是那样的怯懦,或许他选择信仰移鼠并非是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基于对儒学的失望,儒学无法指导生产,无法将敏朝从灭亡的宿命中解脱,而或许拥有那些‘奇技淫巧’的移鼠教士能带来一条新的强大的道路……无论如何,那时尚没有人用如此强烈的言语,如此断然地宣布,“若无媒介,客观永不受主观的影响,所有的迷信都能逻辑自洽,但却也一文不值,因为这不符合世界的客观规律!”

谢六姐一定拥有另一套极其完善的法理道统,才能如此自信地做这样的宣称,而徐子生愿付出一切,求法统一观。他闭上双眼,用深长的呼吸调整着自己激动的心情,压抑着心头的躁动:除了求法统一观之外,他还欲求见谢六姐,指出文章中存在的太多问题,她不该这样写,太操切了,而且看得出来,买活军政体中缺失的东西还有许多许多,譬如此刻便很缺一部简明的法典,她实在需要一个老道的能臣来做她的谋主,为她查遗补缺——

但他不能去,他人虽仍在乡间,但随时有可能应诏起复,他依旧受到了极大的关切,若不能将全族带走,他的离去会为族人带来泼天的祸事。眼见宝山就在云县,但他却不能去!

徐子先缓缓睁开眼,拭去腮边泪痕,他站起身,用一种陌生而漠然的眼神打量着内屋供奉的十字架,这是他受洗皈依不久的宗教,其时茫然的徐子生,相信或许来自西方的神祇能带来一种新的学说,形成新的道统,摒弃了儒学中种种的弊端,至少摒弃了对算学的轻视——明明算学对于这世界来说是如此的重要!但为什么所有人都不明白!

西方的教义,不论如何,总是鼓励人们四处的探索,所以他们才会来到敏朝,当是个尊重数学,尊重科学的道统……他第一次便是在从传教士那里见到了世界地图,西方的传教士掌握了太多新鲜的学识,相对于陈腐的敏朝来说,他们的知识是如此的渊博,他如饥似渴,想要学习更多……

但他现在遇到了更博学的人,他遇到了在世的神,而这神祇更说出了这样的话语,‘我绝不会保佑膜拜我的人’,她所渴求的是知识的散播而非是局限,她所断言的是思想无法干涉现实,她有世界地图,她有高产的水稻——更重要的是她有这样科学的态度!

买活军将会征服这天下的,徐子先想,而他也不再需要移鼠了。

他已触碰到了更深奥的,几近源源不绝的知识的宝库,死亡曾是他暗中向往的,逃避的归宿,他不愿目睹着天下的倾颓,如果他足够虔诚,或许他能进入死后的天国。

但现在徐子先不这样想了,他希望自己能多活一段时间,他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没有学习,他相信,他还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可以改变。

他敲磬去唤自己的儿子们来。

第120章 京城的报纸

“报纸?”

“这是个什么阿物儿?”

“南面那蕞尔小山究竟是有多少宝藏, 经得住他们这样的抛费?”

“阿爹,您可知道,买活军那处除了怀表之外,还新出了报纸, 花费倒是不多的, 上头也有许多的新鲜事体, 又有全新的平话故事呢,一份倒也不贵,不过是百文钱……”

《买活周报》一期印刷十万份,真正内销的不过是九万份不到, 余下的一万多份,几乎都被商人们你数十份, 我一百来份地包完了,到了第二期,各处反馈回来都是不够卖, 来得晚了真有买不上的,要说抄写,那字数又太多了些, 因此第二期便多印了一万份,等到第三期, 印量才在十三万份一期上稳了下来。

光是卖报那都是净赚的,邮政也因此多赚了不少——乡间各村子,合伙请邮递员为他们送报, 至少一期也要买一份,多是五份十份, 甚至还有二三十份的, 越是扫盲班上得好的村落, 便订得越多,农民们一旦学会了识字,阅读的热情其实比城里人要更高,只是从前很少有适合他们的读物,话本子又太贵,这报纸不但用语浅显,他们都能看懂,而且谈论的都是百姓生活中的事,农户们是极感兴趣的,也愿意通过报纸上的文章去了解远处城市中、码头上正在发生的事。

报纸这东西,只能依托于合金字模才能大规模地发行,而一旦发行了开来,上上下下能感受到的便全是其中的好处。从云县码头往外,商船开到哪处私港,报纸便在哪座城市中流传了开来,一份卖数百文钱也是丝毫都不稀奇的,如泉州宋氏一般,看了一期便想要期期加购的大户人家绝不在少数。

其中目的各自不同,商户想要关注买活军处的求购信息,安排自家的生产,士大夫家庭则本能地关注买活军的政体政务、吏治民风,哪怕连地主家都是要看报纸的,因为不少商户亲戚们争先恐后地告诉他们,买活军的报纸会指导本地农民种植,而且在防虫害、灾病上有自己独到的心得,甚至还提到了气温的变化与作物选择的关系。

沿海的城市中,自然也有商队往内陆的城市去,从买活军的领地往外,西面有江西道,这里就搭上了长江水域,往正北是之江道,京杭大运河一路上停靠的也有河港,又有沿海路往各处去的私船。每个城市一百多户有钱人是有的,光光是这上百个城市便是一万多份,还有他们的亲友,又如何不想要花个数百文来找些新鲜的乐子?

一两个月的功夫,从南到北,报纸便这样悄然无声地在民间渗透了开来,大量原本对买活军一无所知的富户,记住了南面新起了一支草头兵,还颇生发了些新东西,宣扬了些新的思想——有了从前心学泛滥的经验,这些思想虽然新奇,但却不会引起太多的反弹和恐慌,人们只是饶有兴致地看着新鲜。

而那些生活在大城市里,原本便对买活军的奢品有些认知的中层富户,他们是买不太起怀表、手表的,对香水等物的需求也不大,但看着广告上琳琅满目的求购信息,又有五花八门的供应信息,也不由得对买活军更为好奇了。“这毛巾是什么东西?和手巾又有什么不同呢?”

“棉布背心裤衩,噫!如此不雅之物,也能广而告之?这棉布胸衣又是什么?”

“还有这劳保手套,毛衣毛裤——毛衣也就罢了,你瞧,同一版还发了求购绵羊毛,或许就是羊毛制成的,但劳保手套又是做什么的,便让人很不明白了。”

“开门七件事,他们倒是包了三件去,现在连穿的都不放过,越发要来挣我们的钱了!”

买活军的盐、糖和煤都是好的,报纸辐射的范围内,大多有钱人家都吃用起了雪花盐、雪花糖,而那蜂窝煤也是从京城开始往外迅速蔓延的好东西,只要是海船能到的地方,蜂窝煤都卖得不算非常贵,二十文一斤,商人有得赚,有钱人家也还算能承担得起,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么划算下来,岂不是包了好几样去?

这些有钱人家对买活军的产品质量有很强的信心,凡是报纸上刊登的销售广告,他们看了都想来上一点——好在精明的商人们也预料到了这点,他们是按报纸来划定自己的进货范围的,等这些朋友们看过了报纸,便托人往城里某家铺子传了话,很快便能买到他们好奇的货物,并且附赠使用说明。

棉布背心和裤衩是半个里衣,在外缘用了一种新的锁边技术,干爽透气,很适合在夏日时当做家常起居的衣服,听说现在买活军治下的农户,夏日干完活,便穿着背心和裤衩,既遮住了羞处,又非常的凉快,很能适用于现在这一年比一年更炎热的天气。而到了冬日,把背心穿在里头,扎在裤衩里,又能护住脏腑,暖和躯干,也有相当的好处。

而棉布胸衣,则是给买活军治下的女娘穿用的,这些女娘一般都从事较多的劳动,是以肚兜并不很适合她们。文人墨客们在买活军那里是见不到‘小衣微露,玲珑金纹’的美景了,将大红水缎满绣肚兜取而代之的是这种简单的内衣,棉布缝了两个三角,联缀在一起,后背做成了活结,可以把下缘系得很紧。这样一些不幸胸前臃肿的女娘,哪怕奔跑跳跃也都可以行动自如,再无障碍了——此时敏人中意所谓鸽乳,盈盈一握而已,因此胸前若太丰满了,的确是一种遗憾。

胸衣在中层人家中不算太畅销,因为买得起报纸的女眷不愿意尝试也用不上,她们一般不太需要做粗活,而真正需要的女娘又接触不到,不过棉布做的套头里衣和绑带长裤却非常受欢迎,买活军的纺织业似乎掌握了一种新的技术,可以用棉花制成一种很有些灵活的布料,遇小则小,遇大则大,用在领口、袖口、裤脚,穿着非常舒适,可以想见在冬日里也能非常挡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