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买活 第177节</h1>
乘客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闲篇,庄子坐在最外,很小心地看管着人们的行李,不让它们从没遮拦的后稍掉下去,他眺望着远处一弯淡灰色的路,那里逐渐出现又一辆马车,里头坐的似乎是六个女娘,买活军这里单独出行的女子越来越多了。
天气逐渐热了起来,风也变得热了,水泥路上的尘土有些呛人,徐地主老道地拽出一条毛巾,用水打湿了松松地围住口鼻,庄子也赶忙从自己的行囊中拽了一条毛巾出来,几个乘客夸徐地主经验老道,徐地主有些得意地说,“常出门的人,随身带一条手巾是再不会有错的,天热,那就沾水围在脖子上,随时擦汗,天冷,那就在头顶做个裹巾,总之没有用不上的,只一点,要常洗,否则发灰起腻那就不好看了。”
他们在一处茶棚停下来吃午饭,庄子是带了自家做的玉米卷饼来,用个小竹篓装着,上头搭了两层厚纱布,还有一个花卷,两个熟鸡蛋,两个频婆果,三四根黄瓜,这是预备着给徐地主一行人分着吃的。
徐地主他们也带了饭:梅干菜做的光饼、咸肉粽子、用竹筒装着的生米,里头有腌菜、鸡蛋、肉糜,请茶棚掌柜塞到灶头里,大家喝一碗茶,等车夫饮马喂马回来,竹筒饭也烧好了,打开来热气蒸腾,香味四溢,大家都夸好巧思。
“出门在外,怎么能不吃一点肉呢?”
徐地主容光焕发,捻着胡茬子神气地说,“俗话说得好,穷家富路,我们在家哪怕吃糠咽菜,出门在外也是一定要见荤的。”
他的这一套理论引来大家赞成,因为竹筒饭实在是香得过分了,可惜份量不多,徐地主拿半个竹筒饭和庄子换了一卷饼,庄子洗了黄瓜来,客气地让那几个大汉,他们都不吃,在茶棚里叫店家下两碗面,要加鸡蛋,“不得了,不得了,不吃点热饭热菜,挡不牢这香气!”
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手头也是很松快,这些汉子都是田师傅,要去鸡笼岛受培训的,田师傅是农民中最有钱的一批人,本事也最大,因为他们不但要会种田,还需要一些行走江湖的经验。
这些汉子吃的咸菜面很快就端上来了,加了浓浓的蛋花,一碗端上来香气四溢,这还不算完,还要从怀里掏一个茶叶蛋出来,泡在汤里吃,车夫自在一旁和茶棚主吃午饭,一碗地衣炒蛋,一碗拍黄瓜——黄瓜西红柿是新鲜下来的,现在很廉宜,茶棚后就种了黄瓜秧子,一文钱一根,几个汉子一手操着黄瓜,嘎吱嘎吱的嚼着,一边呼噜呼噜的吃面。
“了不得,都吃得这样香!”
后头的女娘车子们也到了,下来了五六个肤色黝黑的女娘,比男人又多了几分精细,她们都戴着斗笠,斗笠上绑着纱布防尘,一上午行程下来,纱布已经泛黄,一下车大家就立刻去搓洗纱布,摊在斗笠上晾着。“老板,凉茶来个两大碗!”
老板却只端出一碗茶来,她们站在原地先痛饮见底了,再去打来另一碗,同时她们还要把水囊打满,不知为什么,女人总是比男人会喝水。一早上鼓鼓的水囊居然都喝完了。老板一会儿怕是少不得又要去挑水。
不过,这些女娘也不小气,几个人商议了一下,点了一碗地衣炒蛋——会在外头吃饭,那就是手笔很阔的了,徐地主嘴上会吹嘘,他吃的始终还是自己带来的食材。
地衣是乡间特有的美食,炒蛋时要舍得放油,香气四溢,这碗菜看着黏黏糊糊不起眼,价格其实不便宜,因为地衣算是山珍,而且不好做,要细心洗掉尘沙。几个女娘等一碗菜端上来了,各人又买了一两根黄瓜,请店主切条,把炒蛋均分,掏出自己烙的卷饼和一瓶辣椒酱,黄瓜条、炒蛋、辣椒酱涂在饼上,自己卷起来吃,一个个也是吃得满嘴流油、赞不绝口。
她们是要去壕镜的,到云县去坐船——不要看这些女娘一个个都敦实,仿佛是女工,其实她们都是账房,壕镜现在很需要账房会计,不少女娘都辞工去那里闯荡了。
“都是有大前程的人啊!”徐地主便说起好话来了。
“哪里哪里,无非是为了生活奔忙!”
茶棚里说说笑笑,热闹喧腾,庄子一边吃着喷香软糯的竹筒饭,一边左顾右盼,他发出了上车以来的第一声感慨。
“除了有大前程以外,都是有大故事的人啊!”
他的双眼又开始闪闪发亮了,庄子感受到了一种类似于刚读《斗破乾坤》时的快乐。“这么几年的功夫,学会了这些学问,如今更是走南闯北,哪里能没有故事呢?”
看得出来,别说田师傅们,就连女账房们,望着庄子的表情都和刚才不同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是,人们在旅途中,总是很有兴致述说自己的人生故事,只恨没有耳朵听罢了,现在,庄子出来做了这个耳朵——
故事会不会被记下来,那是另一回事了,但这天中午,庄子实在是吃得太饱,从竹筒饭吃到地衣炒蛋、茶叶蛋、辣酱卷饼——肚子饱了,脑子也饱了,这才刚出门,脑子里就有了好几个故事的灵感,几乎所有人都在喂食的同时,争着对他说——
“我的故事,写成一本书也是可以的,你可要好好记着,将来写到你的故事里去!”
第350章 下南洋吗?
“去南洋啊?”
暖湿的海风吹来, 在几乎让人窒息的热浪中带来了一股潮湿——不能说是清凉,就连水汽在这样酷热的天气里似乎都被蒸发了,这样的酷暑, 在这些年来已经逐渐被人习惯了, 小冰河时期, 天气极端,热得很早, 冷得也很快, 这会儿热得呼吸不了,可才过了七月, 天气一下又会冷下来, 如果是在从前,穷人恐怕都还没挣到钱去赎冬衣那!
现如今,活死人的日子倒是好过了,不过, 当铺——现在叫做质押库的生意也还是挺好,百姓们依旧习惯在夏日把冬衣送到质押库去,哪怕换来的钱暂时用不上,至少也比白放在自己的衣箱里强, 有些穷惯了的人家,不太会保存冬衣, 放在箱子里也不记得打理, 再拿出来时,上好的棉袄受潮发霉了, 岂不可惜?倒是送去当铺, 他们多年来的习惯, 质库里要放生石灰除潮, 养猫防鼠,还要定时巡逻,小心火烛,怎么不比放在家里要放心些?
换来的钞票,百姓们有些存到了钱庄里去,现在,人们很习惯于去开个存折了,因为钞票不比铜钱、银子,虽然没有折色的风险,但是在保存上要比为金属货币更小心,若是受潮了,被虫咬了蛀了,这损失远比铜钱锈了更大。
所以,把成捆的钞票埋藏起来,无疑是很不明智的,如果不是尽快花掉,那还不如存进折子里,需要时再去取,每次取款只收一点点手续费,这点损失在百姓们看来不值一提。总的说来,新的货币政策还算是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当然,这也是因为买活军的币值一直以来都很稳定,至少粮食和鸡蛋的价格几乎是定死了的,钞票哪怕什么都买不到,也能买得到饱腹的食物,这就已经比铜钱要强得多了。
有些百姓,也会把到手的钞票花掉,用来修一间水泥房子,或者在自家后院里打一口井,又或者是将自己的房子装修一下,重新打些隔断,去介绍所张贴了招租的告示。总之,买活军来了以后,大部分人的生活的确都变好了,但对于百姓们来说,用钱的地方也还是很多,便连全家冬衣的钱也要算计一着,在这几个月内挪用一下,等到冬日再挣出来赎了衣服,倘若这几个月,家里有了什么变故,那么就不免要陷入无衣过冬的窘境中了。
下南洋的消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于一些人家是很有诱惑力的,此时,泉州城里便有个中年夫子,习惯性地捻着已经不存在的胡须,感叹了一句,“南洋,这两个字,已是许久没有听说喽!”
“叔公,这么说,咱们家还真有一支远亲在苏门答腊啊?”
和他谈天的年轻人也没有胡须——买活军既然不喜欢人们留长发,为的是汗臭和寄生虫,那么胡子当然也就成为一种被排斥的东西了,再加上锋利的刀片现在比以前要便宜易得了,买活军这里,铁器比以往要多得多,所以男人们大多都把胡须剃掉,只留下短短的胡茬。
不过,年轻人是很习惯于这种清爽感觉的,可以不必为了稳重的形象而养须,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叛逆的快感,因此他们连胡茬都不太留,每天早上勤快地用皂角刮脸颊,只是年轻人,毛发生长旺盛,半下午才是这会儿,已经又密密长出了一层毛茬子。
就像是胡须一样,年轻人的野心也很躁动,“也不知出了五服没有,在苏门答腊那里,又混得怎么样,无论如何,他们要我们过去,总不至于是坑害我们吧?叔公,您难道曾见过那一房的亲戚吗?”
“见倒是没有见过,但曾经他们带过信回来,说是在那里置办了一座庄园,已经种上水稻和甘蔗了,还说那里一年三熟,日子倒还算得上是好过,只是铁器不好得,当地的土人时常前来滋扰,若是我们能牵线买些铁器,他们能用香料来换。”
老夫子叹了口气,“只那时候,咱们这里管制铁器是最严格的,谁给他们弄去?几十斤铁,也当不了什么用,再说我们家原本老交情的船家,也是运道不好,出海了就没回来,只有他们知道五房的庄园在岛上何处,因此,就此失去了联系,若不是他们还记得祖宅的地址,托人带了信回来,再过几年,族里还记得他们的老人,也就死光喽。”
这样的事情,在闽南沿海一带是屡见不鲜的,要知道,下南洋也分了好几种,实际上,在灾荒年间,有能力下南洋的人家,其实家底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真正差的人家,早就饿死了,又或是卖身做了奴隶,去了人市。
可以试着去南洋闯荡的,至少都是大族出身,和走私海船有一定的交情,而且能够组织得起一些人手,才能成群接班地到陌生的海岛上去——几个人走投无路,上船没头没脑地去南洋,那不叫下南洋,那叫卖猪仔,也可以说是自寻死路,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在原本就下了南洋的华人大户那里做管家,差一些的,被土人捉去做了盘中餐,那也是不稀奇的事情。
正谈话的这一家子,家中既然有亲戚去了南洋,那么,在本地一定是不算混得很差的,他们虽然比不上阁老李家那样煊赫(那样的家族,族人也没必要出海),也不像是海商宋家如今这样春风得意,又或者是世代行医的雷家那样有名声,不过,黄家在泉州也算得上是大姓了。
他们家至少在泉州繁衍了一千多年,已经逐渐分为三支,其中这一支紫云黄氏,多为农户,也有些读书郎,最多是考到秀才,数百年前倒也有过举人祖宗,只是那已太远,便不论了。在买活军攻来以前,黄家人有种田的,也有在城里做小吏目,做兵卒的。
黄老夫子这个秀才,在城里开了私塾,主要是教族里的孩童和街坊邻居开蒙,学问也还算是不错,也是族里受人敬重的读书郎了,在码头做力工的黄二郎,素日里对他这个叔公也是很敬服的,得闲了时常来走动,也偶尔蹭一蹭老叔公的课听,希望能多学几个字,在力工里也好出头些。
买活军来了以后,对黄家的影响不算太大,也以正面为多,因为他们族里大地主是没有的,多是自耕农,还有给别的地主做佃户——像是黄家这样的大姓,他们的族人哪怕是做佃户,受的盘剥都不会太过分,因为怕纠结了族里人去闹事。
买活军来了以后,农户们的日子当然比以前好过,而黄夫子也很顺理成章地转为扫盲班的老师,黄二郎这里,勉强考过扫盲班之后,也很快得到提升,现在码头上专管龙门吊。
这份工作比以前要轻松一些——以前,多少货物上了码头也只能靠力工背,所以说码头的苦力是用命换钱,每天都累得半死,才能勉强果腹,到得做不动那一日,就只能饿死,但买活军来了以后,现在船靠港之后,多数都是用龙门吊往下搬运,又快又便宜,比溜索、长板搬运,都要安全。
买活军是做好了木条大筐,一面是活动的,可以用插销固定,到了船上之后,放下插销,打开木门,苦力、船员一起将货搬到筐里,龙门吊这里,牲畜将绞盘拉动,大筐便被吊到了岸上,技术好的吊工,甚至可以稳稳当当地将木筐直接放到车上,让马车拉走入库,片刻后再将木筐腾出搬回,这是最快捷的办法,省去了太多人工了。